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工程师手册

现代生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书籍:工程师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493页(7392字)

1.工程师与生产管理

工程师是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为职业,以解决生产或管理中的技术问题为己任的。工程技术工作,往往都与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中的技术工作,与生产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工程师必须懂得生产,了解生产,必须参加生产和生产管理。

首先,技术是从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是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所谓技术,是指在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技能、工具和工艺方法。技术离不开生产,生产更需要技术。技术只有同生产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事技术工作的工程师,只有投身于生产和生产管理的实践中去,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生产的发展对技术不断提出新的需求,生产需要不断地用新的技术去武装。生产的实际需要既是产生技术、推动技术进步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应用技术,充分发挥技术作用的广阔天地。从事技术工作的工程师只有把技术工作同生产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技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最后,生产也是检验技术的有效尺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项新的技术发明或技术革新成果,都是以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推动生产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都要经受生产实践的检验。同样,任何一项新的技术,也都是在生产实践的检验之下,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试验,逐步达到合理、完善,才能得到实际应用和推广。因此,从事技术工作的工程师,只有把技术工作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总之,技术产生于生产的实际需要,生产需要技术,技术同生产密不可分。工程师的技术工作必须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服务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关心生产,了解生产,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研究和解决技术问题,是技术工作的正确方向,参加生产和生产管理,既是工程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工程师搞好技术工作的必要条件。

2.生产管理与生产要素

生产管理,是指对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管理的总称。企业的生产活动,是按照企业预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经过合理的组织和控制,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和用户满意的产品的过程。生产管理就是对生产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

生产活动是企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完成国家计划,实现经营目标,为国家提供积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重要前提。因此,生产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始终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任何生产活动,包括企业的生产活动,都是由基本的生产要素所构成。生产活动所必备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动动手段、劳动对象。生产活动是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因此生产管理也可以认为是对各生产要素及其相互有机结合过程的管理。

在生产活动中,劳动力始终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企业里工作的劳动者,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职工。他们既是国家的主人,也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人:既是劳动者,也是管理者。充分保障职工群众行使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既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源泉,也是企业管理,特别是生产管理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劳动手段,又称为劳动资料,它是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同时又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包括有机械设备、工具、容器、运输装置、检测仪器以及厂房、建筑物等生产设施。劳动手段是现代化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其中,特别是机械设备、工具、仪表等常常在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手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的生产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基本上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因此,搞好企业劳动手段的管理,特别是生产设备的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劳动对象也是生产活动必备的因素,它通常分为自然物和经过加工的原燃材料两大类。在企业中,劳动对象即指原燃材料而言。原燃材料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认真搞好原燃材料的管理,也是生产管理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按照现代管理的观点来看,信息也是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当今社会,尤其在现代生产经营活动中,信息已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资源,也是进行现代化生产的必备条件。搞好信息管理也是生产管理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综上所述,生产活动是由生产要素所构成。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手段、劳动对象,以及信息。生产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把各个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充分发挥作用,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成果,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3.生产管理的内容与作用

生产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来说,生产管理是指企业有关生产活动方面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即企业的全部生产活动的管理或生产系统的管理,包括产品需求预测、产品设计、工厂布置、工艺路线的选择与确定、各项生产要素的管理、工序作业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从狭义上来说,企业的生产管理,只局限于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包括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生产过程的组织、设备管理、物资管理、能源与环境管理、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等。

企业的生产过程,就是从准备生产开始,直到把产品生产出来为止的全部过程。它的基本内容是人们的劳动过程,即劳动者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其按预定的要求变成所需产品的过程。但在某些情况下,生产过程的进行还需要借助于自然力的作用,如铸件和热处理件的自然冷却和时效过程,油漆的干燥过程等。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过程乃是劳动过程与自然过程的结合。

企业的生产过程,按其在整个企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服务过程,以及附属生产过程等。企业的生产管理,也就是对各生产过程的管理。各生产过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应以基本生产过程为中心来组织生产和安排生产。生产技术准备、辅助生产、生产服务和附属生产等,都要围绕基本生产过程来进行。

按照现代管理现论,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存在着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企业的生产管理,也就是对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进行有效的管理、组织和控制,因此,企业的生产过程可以概括为输入、生产转换、输出、信息反馈等四个基本环节(其模式如4.1.1-1所示)

图4.1.1-1

输入是指各种资源的投入,包括信息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生产计划、工艺规程、图纸资料以及各种指令等属于信息资源;劳动力、原材料、燃料、动力、设备、工具、资金等属于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生产转换是指生产加工制造过程,包括生产过程组织与劳动组织,劳动分工与协作,工艺流程的确定,使投入的原材料按照规定的流程,经过加工制造变成产品。

输出是指原材料经过生产转换,变成所需要的产品,同时还包括输出的各种有关信息。

信息反馈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随着生产的进行不断输出的信息,再反馈给输入端和生产过程,以便与输入的计划、标准及各项指令相对照,发现差异,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及时调整。

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也是各项技术工作得以实现的保证。在企业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以后,生产管理虽然处于执行性的地位,但是它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管理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基础。企业生产什么样产品,生产多少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是由企业的经营目标所确定的。而企业的经营目标,只有通过生产过程和生产管理才能实现。因此,生产管理是为企业经营创造物质基础条件的重要环节。

第二,加强生产管理是企业领导干部搞好经营决策的前提条件。在生产经营型管理中,企业领导干部应把主要精力用于经营决策,摆脱日常生产事务。但只有加强生产管理,才能为企业领导抓好经营决策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在生产经营型管理中,生产管理更加复杂,对生产管理的要求更高。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企业既要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还要面向市场,积极组织增产,参与市场调节。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新形势,生产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加强企业的生产管理,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企业的生产管理的作用更加重要,对它的要求更高,生产管理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复杂了。

4.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

生产管理应当符合经济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均衡性相统一的原则,其中经济性是基本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均衡性要适应经济性的要求,为经济性服务。

具体地说,生产管理应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讲求经济效益的原则,即经济性原则

生产管理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就是要用最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使生产成果尽可能多地超过生产中的各项消耗,为企业增加收益,为国家增加积累。因此,提高经济效益乃是企业生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生产管理中贯彻讲求经济效益的原则,是要讲求综合的经济效益,既要做到产品数量多、质量好,又要做到交货及时、成本低,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好。

(2)坚持以销定产的原则,即适应性原则

过去,在生产型管理条件下,企业实行以产定销的原则,缺乏适应性。现在,实行生产经营型管理,企业必须贯彻以销定产的原则,才能具有适应性。以销定产,就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安排生产。社会需求包括国家的需要和市场上的需要两个方面。国营企业应当首先安排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其次安排市场需要的生产任务。

坚持以销定产的原则,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克服只顾埋头生产,不管市场需求变化,不重视销售的单纯生产观点。其次要正确处理生产和销售的关系,使生产为销售服务,销售促进生产发展,把企业的生产同社会的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之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3)实行科学管理的原则,即科学性原则

实行科学管理,要做许多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建立集中统一的生产指挥系统,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二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搞好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管理工作等;三是要加强职工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四是要大力推广和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各项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

(4)组织均衡生产的原则(即均衡性原则)

均衡生产是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也是科学管理的基本目的。所谓均衡生产,就是企业(或车间、工段)按照预定计划进度生产产品,在相等的时间内,产品的产出量基本上相等或稳定递增。均衡生产是有节奏、按比例地进行的生产。

组织均衡生产有利于协调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之间的协作配合,使设备和人员的负荷相对稳定、均衡,有利于合理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有利于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克服生产中前松后紧、突击加班现象,避免和减少废品损失,并保证产量和品种指标的完成。总之,组织均衡生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组织均衡生产,一方面需要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编制好生产作业计划,加强生产调度、在制品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另一方面需要取得外部条件的配合与支持,建立比较稳定的协作关系,使原材料、外协件、外购件的供应有可靠保证。

5.生产管理的一般方法

生产管理的具体方法很多,并且由于企业生产的性质不同,而其具体管理方法也有所差异。生产管理的一般方法,是指各类企业生产管理中通用的方法,主要有:

(1)经验估计法

经验估计主要是凭借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进行管理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简便易行,但比较粗放。在制定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质量检查、设备的检查中常常使用。这种方法适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和缺乏技术资料及检测手段的小型企业。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受管理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而其科学性和准确性比较差。

(2)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根据对生产实际资料的统计,经过整理分析,按照原来预定的计划、标准对生产过程进行指挥、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大量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要求有完整的原始记录。此种方法常用于制定定额、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能源管理等项生产管理活动中,也常用来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分析,例如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分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统计分析,成本费用和经济效果的分析等等。利用统计分析法可以提供产品产量、质量、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工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生产均衡率等指标,找出各项生产活动的规律性和发生变化的原因,便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和改进。

统计分析法所依据的统计资料,是过去情况的反映,与现实情况必然有一定的偏差。依据过去的统计资料分析来指导现实生产和预测未来,常常发生滞后性和偏异性,这是统计分析法的缺点和局限性。

(3)技术测定法

技术测定法又称为技术分析法.它是以技术测定取得的实际资料为基础来进行管理的一种方法。此法可用于制定定额和设备检查。技术测定通常运用工作日写实和测试等手段,进行现场实际调查和测定,取得的数据比较准确、可靠,所以在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中经常使用。但是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测定工作量大,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企业来说采用比较因难。

(4)看板管理法

看板管理法又称看板方式,是以’看板”(即卡片)作为传达生产指令和信息反馈的手段,以控制生产过程处于最佳状态的一种生产管理方法。

看板管理法是按照最后一道工序所需零件的品种、数量和时间来安排前面各道工序的生产,使各道工序之间互相衔接、协调。具体作法是:由生产管理部门给最后工序下达生产任务;最后工序依卡片向前道工序领取所需之零件;依次向前道工序传递卡片,使现场各工序、各车间之间象链条般似地连接起来,做到准时领取、准时运送、准时生产。看板管理法的好处是:一是可以使各岗位操作人员得到明确的指令,保证现场作业岗位互相配合、紧密衔接,同步运行;二是卡片同实物一起移动,实物和卡片一致,便于现场管理;三是看板上标有时间、地点、数量以及具体操作人员的单位和零件名称、编号等,一目了然,便于实现现场管理的目视化、数据化。

实行看板管理应遵守下列原则

①必须由后工序向前工序领取零件,前工序不准把不合格产品运送给后工序;

②后工序不领取零件时前工序不生产,前工序只生产后工序所领取的数量产品,而不生产超量的产品;

③后工序领取零件时必须携带看板,前工序向后工序移交零件时必须附有看板;

④生产不合格品的工序,不准将不合格品移交给下道工序,而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实行看板管理,有利于使工序作业稳定、合理,实现均衡生产。

上一篇:安全技术检查 下一篇:工程师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