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崎(志贺直哉)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7-06-07 17:27:52 分类: 经典短篇小说 短篇章节

《在城崎》篇幅不长、文字也不生僻,初读之下,感觉平淡、无味。但掩卷细嚼,有许多地方值得回味,接着又产生不少疑问,而且是些非三言两语所能回答的疑问。例如主人公散步时所思所想为什么无非是令人郁悒的往事?往事指哪些?既然无风,桑叶为什么能动?等等。如果联系作者的出身、经历和文学主张便可以体会到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志贺直哉出身于明治维新后封建意识相当严重的资产阶级实业家家庭,青年时代又接受了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新思想,向往个性解放,追求自由恋爱,结果在择偶结婚、立志当作家的理想和行动等方面,与父亲为代表的家庭发生尖锐对立,甚至被逼离开家,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就在这个时候,又遭遇车祸,险些丧命。另一方面,在他登上文坛不久,发生了无政府主义者和进步知识分子都遭到残酷镇压的政治事件,使他感到“坐立不安”,他想以工作即写作来忘掉不安,但又不知“怎样做才好”,又“很想终身去寻找自己热爱的美丽的伟大地方”。可见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迫下,当时志贺直哉的思想是相当矛盾的,他既想通过作品反映悲愤心情,又想寻找世外桃源,以避开俗世。所以在这篇小说中,他既以同情、歌颂的笔调描绘小动物顽强挣扎、竭力求生存的举动,却又贯穿着忧郁的,向往死后的安静的心境。

总的来说《在城崎》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早在1913年,志贺直哉就提出:“真正的艺术,必须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暗示人类的进步或命运。”《在城崎》里作者精心描绘小动物的死亡、挣扎状况,意在暗示人类对生死命运应取的态度。人总有一死,但应象蜜蜂那样终生忙碌,死而后已。作者把自己伤后的言行和老鼠垂死挣扎以求生存联系起来,暗示人们即使身处逆境也应不断奋斗、决不气馁的道理。他讨厌车夫和孩子向老鼠投石头取乐,又因误杀蝾螈感到内疚,实际上则是对统治者滥施暴力的否定,是志贺直哉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映。

在日本,志贺直哉被公认为短篇小说之神。《在城崎》也显示了他卓越的写作技巧。首先是他善于把环境的客观描写与主观心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完美地达到了别林斯基提出的现实主义的两个基本条件:真实的外界描写和内心世界忠实的表达。只要读到老鼠拼命挣扎、有人不断掷石头,鸭子被吓得失魂落魄地逃跑一段,谁都会产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感觉。作者面对这个现实,心情是沉重的,便悄然离去,一个洁身自好、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就跃然纸上。志贺直哉在《创作余谈》中提到这篇虽然算是“心境小说”,但写的并不是心情舒畅时的心境。这段自述和作品中的情调也完全一致。

含蓄精炼,结构严谨,剪裁恰到好处,是第二个特色。日本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在《文章读本》中特别推崇有关蜜蜂的一段描写,称之为“日本简洁文体的一个典型”。作者把在城崎的三周疗养生活,压缩在不到五千字的短篇中,把疗养的原因、时间、地点、结果及环境、见闻,有条不紊地交待得一清二楚。全篇可分七小段:一、到城崎前的情况;二、初写在城崎的生活和心境;三、蜜蜂的死;四、老鼠的挣扎;五、砸死蝾螈;六、上山归时的心境;七、以三年后的情况作结束。每段联系自然紧密,宛如信手拈来,天成自得,实际上是精心推敲,反复筛选的结果。例如在这篇作品的初稿《生命》中,作者写到桑叶的动因:在风小得人都感觉不出来的情况下,由于风向和叶梗粗细的关系,只有这片叶子能有反应。因为叶梗细如秒针,能如钟摆一样地摆动。后来作者觉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便把这一段删掉了。可见,坚持宁简勿滥的原则,是这篇作品做到精炼的主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