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

清明节雨纷纷

清明,是华人四大节日之一、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就祭祖而言,除、清、盂、九四节也是中华传统节日里的“祭祖四大节日”。漳州、潮州等地区则常在三月初三上巳节扫墓祭祖,称为小清明。

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因此,清明节总是在公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由于清明节是根据节气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数与西历大致吻合的中国传统节日。

物候

  • 桐始华。
  • 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
  • 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 到了清明,中国黄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平均温度在10℃以上;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

演变

在于传统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相距甚近,为了方便,往往连休三天,唐代时寒食与清明已并称,清明本无太多文化内涵,而寒食、上巳则传统丰厚,三相结合,便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宋代朝廷规定,清明节各地均须祭扫陵墓,表示对亡灵的悼念,这是寒食节原有的习俗,而清明节亲水、戴柳圈等,则是上巳节原有的习俗。

在古代,清明还不如寒食节(现在已和清明合并为同一日)重要。寒食节主要节俗为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已备好的熟食、冷食,故有此名。由于日期接近,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渐移到清明之中。清明节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提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但寒食的习俗却有若干以变形的方式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南台湾部分地方、韩国仍举行寒食节。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习俗只在清明时举行。

清明节

清明节植树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节之日进行扫墓、祭祖、郊游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华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之前,清明一般为冬至之后106或107天,寒食节的后一或两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至半个月左右。

祭祀是表达我们对先祖怀念、感恩、孝顺的方式。但对逝者最好的祭祀,与就是让生者活得幸福。或许正是因此,从古而今,清明节不单纯是一个扫墓祭祖、寒食赐火的日子,还有非常丰富内容,包括插柳戴柳、春游踏青、蹴鞠、荡秋千 、放风筝、斗禽、拔河、赠画蛋、吃青团、吃红藕、植树等等。曾皙说:希望“莫春者,春风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清明是一个男欢女爱的节日。根据《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认为“仲春之月”是不同部落之间的男男女女谈情说爱的季节。黎族苗族的“三月三”,也是暮春时节,清明节前后,是人们谢谢祖先、谢谢生活、在野外谈情说爱的节日。

各地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荡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在越南、韩国、琉球等地,清明节也是重要的节日。

分享到:

清明节的野史解密

更多 >>
  •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艰难的阶段,就是流亡团队经过卫国的时候。他们不仅遭遇卫成公的冷遇,连卫国的百姓也不怜悯他们,乞讨都得不到吃食。危难之间见真情[更多]

  • 清明节的传说:刘邦祭祖清明节的传说:刘邦祭祖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中,有一个传说故事与汉高祖刘邦有关。刘邦祭祖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