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7-09-11 10:13:06 分类: 介之推 清明节 晋文公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最艰难的阶段,就是流亡团队经过卫国的时候。他们不仅遭遇卫成公的冷遇,连卫国的百姓也不怜悯他们,乞讨都得不到吃食。

危难之间见真情,在晋文公都快饿晕过去的时候,得到了一碗鲜美的肉汤。

那碗肉汤是介之推大腿肉与野菜铸成。

这份情谊真的感天动地,这也让我自然地想起易牙为了讨齐桓公欢心,将自己的儿子烹煮做汤的故事。

在这里提起易牙非常不合适,介之推之与易牙,好比圣人之与阴险的小人相比。

一个是君主有可能饿死的危难时刻,割股相救。一个是为自己升官发财,讨取君主欢心,将自己的儿子烹煮。

都是一碗人肉汤,却是两种品行的显现,聪明的读者应该可以理解。

晋文公回国后,将流亡团队大力封赏,继位后就碰上勤王战争,没有轮到封赏介之推。

介之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其恒心与忠心都是第一位的。

介之推没有怨言,也没有上访喊冤,而是带着老母隐居绵山。

介之推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而对受到封赏先轸、狐偃很不以为然,对自请封赏的壶叔更为鄙视。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文公复国对流亡团队的封赏,先轸狐偃壶叔等人得到封赏其实是很合理的事情,对国家做出贡献得到封赏,这是通过自己努力付出得到的收获,介之推对他们人品的质疑有偏激之处。

另一方面,介之推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毅然带老母隐居深山,其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洁身自好的品格让人钦佩。

介之推不肯受赏,曾赋一首,“有于飞,周遍天下。五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对自己没有封赏介之推非常后悔,赶紧派人召介之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便亲带很多人前往绵山寻访。可是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

晋文公求人心切,听无知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

他以为,介之推会躲避山火,跑下山来。

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之推的影子也没见。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之推仍然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之推的尸体前哭拜。

介之推死后,晋文公到枯柳树下祭拜

介之推死后,晋文公到枯柳树下祭拜

人们发现介之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之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