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不杀吕后?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7-06-24 22:03:51 分类: 刘邦

吕后杀韩信、彭越何等果毅,刘邦难道看不到留着如此危险的吕后对于刘家子孙是什么后果?为什么刘邦不杀吕后?这其中缘由,且让我们一探究竟。

刘邦石像

第一,没有理由。

站在上帝角度,我们当然知道刘邦死了以后,吕雉“贵外家,王诸吕以为辅”,但在西汉建立之初,功臣猛将们一大堆,最能威胁皇权的根本不是外戚,而是功臣。他们手握重兵,个人素质较高,又刚刚经历过天下的权力角逐,眼看着刘邦从一穷二白登上帝位,很难说都会心悦诚服,正如英布造反时对刘邦所说——“欲为帝耳”,你刘邦能当皇帝,未必我不能当。哪怕是在刘邦临死之前,这一威胁依然大有人在,“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这种环境下,刘邦不得不借助外戚打压功臣,“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韩信、彭越都是死在吕后手里,这点果断铲除威胁的铁血手腕,恐怕连刘邦都自愧不如,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开了这个先例,汉朝的权力平衡,总是在权臣和外戚之间来回打转。总之,当时对刘氏皇权威胁最大的,是那些一起打天下的诸侯良将们,而吕氏集团不但不算致命威胁,反而是比较可靠的盟友。

第二,吕氏集团的势力。

势力这种东西,一向就是把双刃剑。可以自保,也会引起雄主的忌惮,对刘邦来说,可以全身心信任的人,大概只有无欲无求的张良萧何韩信,前者纵然比后者时间长感情深,但介于背后那一大堆的利益集团,要说没有猜忌是不可能的,连忠心耿耿的萧何都不能幸免,要靠贪腐来自保,吕氏集团的势力就更让刘邦忌惮了。这点和刘邦同学的良心无关,不能说是因为吕后对汉朝建立的功劳,如果功劳是个免死符,那韩信坟头上的草怎么长出来的?吕氏族人在军中任职的至少有十几个,和樊哙等人关系密切甚至有亲戚关系,这股庞大的势力岂能轻易铲除?就算能除,也势必动摇自己的根基,灭了外戚,谁又来牵制功臣?所以后来张良出主意,吕后请来商山四皓,刘邦也只能感叹“羽翼已成,难动也”。从出主意的人也可以看出,张良为代表的一部分文臣是不赞成废太子,进而除吕氏的,他们的态度也是太子“羽翼”的一部分,事实上,刘邦很清楚他们的理由,天下初定,需要安定团结,伤筋动骨代价太大,他本人也很难下决心。顺便说一下,刘邦的眼光确实比张良陈平还要远些,或者说,作为丈夫,对吕后的为人和野心,他比臣下们了解得更多,韩信和彭越的死,吕家已经没有了最大的敌人,以后是否会作乱,刘邦的担忧大有道理,只是现阶段无法实现,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第三点,吕后的政治手腕。

戚夫人并无政治手腕,杀吕后,赵王如意、戚夫人无法掌控朝局,刘氏江山必危。刘邦说太子羽翼已成,并非实话,只是托词,真正原因是,他已经没有时间精力为如意布局,他固然爱戚夫人、如意,但并没有昏头。晋献公杀申生、逐夷吾、重耳,可是一旦身死,骊姬、奚齐根本保不住晋君之位。至于吕氏外戚的威胁,是刘盈早死且无后才造成的局面,非刘邦所能逆料。在刘邦心目中,他死后刘氏江山的最佳看护者,恰是吕后。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虽然有一些警惕和不满,但也只能暂时接受吕后作为维护政局安定的责任人,只是到底不放心的刘邦,临死前还给吕后加了一道紧箍咒,杀白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不过大家都知道,后来吕后把持朝政,大封诸吕,这条规定很快就当不存在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