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敏疗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64页(1915字)

〔作用〕 通过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疗法,改变过敏反应过程中某些环节,以改变机体的反应性,消除患者的过敏状态,从而达到防治过敏性疾病的作用。

〔适应证〕 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皮炎、湿疹、药疹及过敏性紫癜等变应性疾病。

〔禁忌证〕 有过敏性休克史或高敏体质者不宜进行特异性脱敏疗法。对高蛋白血症、丙球蛋白过敏、出血素质及月经期不宜用组胺球蛋白疗法。

〔制剂与用法〕

一、非特异性脱敏疗法

1.抗组胺类药物 (参见抗组胺类药物)

2.钙剂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注10毫升/次,每日1次,缓慢注射。维丁胶性钙肌注,1毫升/次,每日1次。

3.硫代硫酸钠 10%硫代硫酸钠注射液,静注10毫升/次,每日1次。

4.维生素C(参见维生素类药物)

5.菌苗疗法 主要用于病灶感染引发的某些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异位性皮炎及过敏性紫癜等。也用于反复发作的毛囊炎、疖病等。一般用多种混合菌苗,也可用自家菌苗。

①皮下注射法 先用1∶10及1∶100等不同浓度的菌苗作皮试,根据反应的强度,选择开始治疗用的浓度。以引起轻度阳性反应(0.5厘米~1.0厘米红斑)的浓度为宜。一般每周皮下注射1次,由0.2毫升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和浓度,直至用不稀释的菌苗为止。

②皮内注射法 皮内注射0.02毫升~0.2毫升,以能引起局部轻度反应为宜,每周1次。产生效果后间隔期可以适当延长。

6.组胺疗法 小剂量反复注射组胺,可能提高机体对组胺的耐受性,以减弱或消除对组胺的反应。1毫克/毫升磷酸组胺稀释成100倍、1000倍、10000倍及10万倍。治疗前用100倍皮试,按反应大小决定初始浓度,如从10万倍开始,逐渐增至1000倍稀释度,此后浓度不再增加,开始每日1毫升肌注,逐渐可延长间隔期,如隔日、隔2日~3日等。

7.组胺球蛋白疗法 处方: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16毫克/毫升,磷酸组胺0.075毫克/毫升,硫代硫酸钠32毫克/毫升。上述混合液皮下或肌肉注射2毫升/次,每周1次~2次或1毫升/次,隔日1次;2周~4周为一疗程。

二、特异性脱敏疗法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变应原(过敏原)以其制成特异的变应原进行脱敏治疗。原则上注射变应原应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小剂量到大剂量,以达到脱敏。一般应根据皮试的阳性强度,决定脱敏治疗的开始浓度。反应越强,开始浓度越低。如用某种变应原1∶100浓度皮内试验,其阳性风团直径为1.5厘米×1.8厘米,一般初选浓度从1∶106(1∶1000000)开始;或用相应变应原的多个阶梯稀释度再分别皮试,以风团低于阳性范围为初选浓度,如上述的阳性度,可再用1∶105、1∶106、1∶107、108分别皮试,其风团直径小于1.0厘米时可作为初选浓度。

用最初浓度脱敏治疗10次~20次后递增10倍,再用10次~20次后,再递增10倍,依此类推。直至其耐受且无副反应,效果又明显时,维持在最后浓度上,巩固治疗一段时间。每次注射量为0.5毫升~1.0毫升,最初每天皮下注射1次,以后可隔日至隔2日1次,巩固治疗每周或每两周1次。

〔副作用〕 非特异性脱敏疗法的组胺疗法浓度大时,可出现头晕、恶心、面色潮红等;钙剂静注全身出现热感;故注射宜缓慢;组胺球蛋白疗法可出现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及头痛等。

〔注意事项〕 特异性脱敏,对敏感性高的患者,可能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作,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在治疗时需备好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急救药品,一旦发生反应,应积极抢救。开始注射或递增脱敏物浓度时应严密观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