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378页(1935字)

本病是一种慢性泛发性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好发于老年人,血循环及组织中具有抗基底膜带抗体,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诊断要点〕

一、好发于躯干、四肢屈侧,粘膜一般不受累,即使受累亦不严重。

二、正常皮肤或红斑上出现张力性水疱、大疱,壁厚呈半球状,尼氏征阴性。疱液清,疱壁不易破,破后糜烂面愈合较快。皮损愈合后可遗留色素沉着、粟丘疹等。

三、伴有不同程度瘙痒,全身状态较好,少数病人可伴发恶性肿瘤。

四、细胞学检查 无棘层松解细胞。

五、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增高,血清中IgE增加。

六、病理变化 水疱位于表皮下,无棘层松解表现,疱内可见纤维素网、嗜酸性及中性白细胞。真皮浅层有较多的嗜酸性白细胞浸润,也可形成嗜酸性白细胞为主的小脓肿。

七、免疫荧光检查

1.直接免疫荧光检查 红斑及水疱周围正常皮肤的基底膜带处有IgG和C3呈线状沉积。

2.间接免疫荧光检查 70%~80%患者血清中有抗基底膜带的循环抗体,主要是IgG。

〔鉴别诊断〕

天疱疮 大部分患者有口腔粘膜损害,皮肤损害为松弛性大疱,疱壁易破,糜烂面不易愈合,尼氏征阳性。组织病理为表皮内水疱,疱液中有棘层松解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检查为表皮细胞间有IgG和C3沉着。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测出天疱疮抗体。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要加强支持疗法。

(一)高热量,高蛋白饮食,补充维生素。

(二)补液、补充电解质,纠正离子紊乱。

(三)严重者要适当输新鲜血、血浆等。

二、全身治疗

(一)皮质类固醇激素 为首选药物,一般强的松每日40毫克~60毫克,重者可用至每日80毫克。无新疱出现,二周后开始减量,维持量为每日10毫克~15毫克。

(二)免疫抑制剂 可单用或与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应用。

1.硫唑嘌呤 每日1.5毫克/千克~2毫克/千克,分2次~3次口服。

2.环磷酰胺 每日1.5毫克/千克~2毫克/千克,分2次~3次口服。

3.氨甲喋呤 每周肌注25毫克~50毫克。

4.环孢菌素A 每日5毫克/千克~10毫克/千克,分次口服。

(三)其他内服药

1.四环素与烟酰胺 局限性,轻症者可单用四环素,每日1克口服,或烟酰胺每日1.5克口服,一般用药1周~2周见效,3周~4周皮损多消退。也可二药联合应用,四环素每日1克~1.5克,烟酰胺每日1.5克~2.5克。

2.氨苯砜、磺胺吡啶、金制剂等治疗本病有时有效,用法同天疱疮。

3.雷公藤多甙 用法同天疱疮。

4.血浆交换疗法 用法同天疱疮。

三、局部疗法

1.皮损全身泛发者同天疱疮。

2.局限型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开始用丙酸氯氟美松霜,日二次涂皮损处,皮损消退后用药2周,再改用稍弱效的二丙酸培他米松霜治疗,以后再用较弱效的去炎松制剂替代治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