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出版社《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第16页(5772字)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坏死。临床表现为胸骨后剧烈而持久的疼痛、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白唇青,手足逆冷,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进行性变化,重者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该病属中医“真心痛”范畴。

1 诊断标准

1.1 病名诊断

1.1.1 临床表现:胸骨体中上段、心前区压迫性、紧缩性疼痛,程度剧烈,可无明显诱因发生于清晨或安静时,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至数天,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后不能缓解,伴汗出、烦躁不安、恐惧或濒死感,部分病人疼痛位于上腹部、背部、颈部、下颌部,或无疼痛。可伴见发热、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体征包括心率增快,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奔律或第三心音奔马律,血压下降,少数病人在起病2~3d出现心包摩擦音、心尖部粗糙收缩期杂音或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1.1.2 发病特点:突然发病,多数患者发病前数日有先兆症状,包括乏力、胸部不适、心悸、烦躁,心绞痛发作较前频繁、痛势加剧、持续时间延长,硝酸甘油疗效变差等。

1.1.3 诱发因素:寒冷、情绪激动、进食过饱、用力排便、重体力劳动,以及休克、脱水、大失血、手术、严重心律失常等。

1.1.4 检查项目:心电图在起病数小时内出现异常高大双肢不对称的T波;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成单相曲线;数小时到2d内出现宽而深的Q波,R波降低;数日至2周ST段逐渐回到基线,T波变为平坦或倒置;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Ⅴ形倒置,双肢对称,波谷尖锐,可永久存在或在数月至数年内逐渐恢复。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时先有ST段广泛压低,继而T波倒置,不出现病理性Q波。在心向量图上表现为QRS波改变,ST向量出现和T波改变。血清心肌酶含量增高,其中肌酸磷酸激酶在起病6h内升高,24h达高峰,3~4d恢复正常;其同工酶起病4h内升高,16~24h达高峰,3~4d恢复;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在起病6~12h后升高,24~48h达高峰,3~6d后恢复正常;乳酸脱氢酶在起病8~10h后升高,2~3d达高峰,1~2周后恢复正常。血尿肌红蛋白高峰出现较血清心肌酶早,而恢复较慢。起病24~48h后白细胞可增至(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血沉增快,可持续1~3周。参考检查项目还有放射性核素检查、超声心动图、血清肌凝蛋白、肌钙蛋白等。

1.2 分类诊断

1.2.1 分型(暂缺待补)

1.2.2 分期

急性期:起病数小时后,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呈单向曲线。1~2d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或消失。

亚急性期:在3~4d内Q波稳定不变,以后70%~80%永久存在。在发病数日至2周左右,抬高的ST段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变为平坦或倒置。

慢性期:发病后数周至数月,T波呈Ⅴ形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锐。

1.2.3 分级(暂缺待补)

1.2.4 分度(暂缺待补)

1.3 证类诊断

1.3.1 气滞血瘀证(ZYVXKO)

主症:心胸刺痛,固定不移,口唇爪甲青紫。

兼症:胸胁胀闷,急躁易怒。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涩结代。

1.3.2 痰浊闭塞证(ZYT160)

主症:心胸闷痛,胀窒如塞,脘痞纳呆。

兼症:头身困重,口黏呕恶。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或弦滑。

1.3.3 阴寒凝滞证(ZYYH11)

主症: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四肢厥冷。

兼症:遇寒而发,面白唇青。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紧。

1.3.4 心气不足证(ZZXV10)

主症:胸痛隐隐,少气懒言,神疲自汗。

兼症:遇劳而发,心悸不宁。

舌脉:舌淡胖,苔薄白,脉沉弱。

1.3.5 阴血亏虚证(ZYX032)

主症:心胸灼痛烦闷,潮热口干,耳鸣腰酸。

兼症:面色无华,目眩头晕,盗汗多梦。

舌脉:舌质淡或舌红体瘦,无苔少津,脉细数或促。

1.3.6 阳气欲脱证(ZYA110)

主症:心痛胸闷,大汗淋漓,萎靡欲寐。

兼症:面色苍白,四肢厥逆,唇甲青紫。

舌脉:舌淡或暗,苔白,脉沉微欲绝。

2 疗效标准

2.1 疗效分级标准

以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填表,用统一问句提问,主动说出的症状记4分(+++),如症状显着或持续出现记3分(++),症状重而间断出现记2分(+),症状轻或偶尔出现记1分(±),无症状记0分(-)。

问诊方式:先让病人主诉,可问:“您感到有哪些不适?”或“服药后感觉怎样?”随后按中医辨证依次询问临床症状,望诊或脉诊中任意一项符合者记6分。

2.2 疗效计分标准

表1-4-1 心肌梗死疗效计分标准

舌脉符合本病改变记6分,心电图ST改变指R波为主导联,其数值是与原心电图对比或动态变化。

2.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证候消失或积分值下降超过70%。

有效:治疗后积分值下降在50%~70%之间。

无效:治疗后积分值下降不及50%。

加重:治疗后积分值上升。

3 分证论治

3.1 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桃仁12g 红花10g 当归15g 川芎6g 赤芍10g 丹参20g 膝15g 桔梗6g 柴胡10g 降香10g 枳壳10g 三七粉(冲)3g

3.2 痰浊闭塞证

治法:豁痰散结,通络止痛。

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瓜蒌30g 薤白10g 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5g 枳壳10g 苏梗10g 白豆蔻10g

3.3 阴寒凝滞证

治法:通阳开痹,散寒止痛。

主方:乌头赤石脂丸(《金匮要略》)合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赤石脂10g 花椒6g 干姜10g 制附片(先煎)10g 瓜蒌30g 薤白10g 细辛3g 桂枝6g

3.4 心气不足证

治法:健脾补心,益气止痛。

主方: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药物:人参(另煎)5g 黄芪15g 白术10g 茯苓15g 当归10g 丹参20g 赤芍10g 白芍10g 木香3g 酸枣仁12g

3.5 阴血亏虚证

治法:滋补心肾,养血益阴。

主方:左归饮(《景岳全书》)合人参养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生地12g 熟地12g 枸杞15g 山茱萸10g 当归12g 白芍10g 茯苓12g 五味子6g 天冬10g 麦冬10g 人参(另煎)5g

3.6 阳气欲脱证

治法:益气温阳,救逆固脱。

主方:四味回阳饮(《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制附片(先煎)10g 红参(另煎)10g 肉桂5g 干姜10g 煅骨(先煎)20g 煅牡蛎(先煎)20g 五味子6g

4 成药应用

4.1 气滞血瘀证

4.1.1 华南牌心痛舒喷雾剂:活血化瘀,行气止痛。1次3下,舌下喷服,每日2次。

4.1.2 天士力牌复方丹参滴丸:活血理气,化瘀通络。1次10粒,口服或舌下含服,每日3次,疗程4周。

4.1.3 999牌复方丹参注射液:行气活血,化瘀通络。1次20~4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2周。

4.2 痰浊闭塞证

4.2.1 蒲公英牌安脑丸:豁痰通窍,散结止痛。1次2丸,每日2次,疗程4周。

4.2.2 地坛牌清开灵注射液:清热化痰,通络止痛。1次20~4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2周。

4.3 阴寒凝滞证

4.3.1 上药牌苏冰滴丸:芳香温通,散寒止痛。1次5~10粒,发作时含服。

4.4 心气不足证

4.4.1 福人牌补心气口服液:补益心气,化痰止痛。1次20ml,每日2次,疗程4周。

4.4.2 963牌西藏诺迪康胶囊:益气活血,通络止痛。1次2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4.3 登峰牌参麦注射液:益气养阴,生脉固脱。1次20~6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2周。

4.5 阴血亏虚证

4.5.1 福人牌滋心阴口服液:滋阴养血,通络止痛。1次20ml,每日2次,疗程4周。

4.5.2 玛奇卡牌正心泰胶囊:滋阴益气,活血通脉。1次4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6 阳气欲脱证

4.6.1 999牌参附注射液:温阳益气,扶正固脱。1次20~4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2周。

4.6.2 华西牌生脉注射液:益气复脉,护阴固脱。1次40~1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2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