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会计手册》第158页(1727字)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以后发生的修理和改扩建等支出。
固定资产在购买并安装运转,会计上也入账后,是不是不用为固定资产操心了?不,且不说机器每天都在磨损,要修一修,隔个两三年你的店面还得再刷一刷弄一弄什么的,这些支出都是在固定资产入账后发生的支出,称之为固定资产的修理支出与改扩建支出,改扩建支出应予以资本化,进而调整相关的固定资产的原值,而修理支出则计入当期损益,予以费用化。
那么,哪些属于改扩建支出,哪些又属于修理支出呢,二者划分的标准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呢?
1.固定资产修理支出
为维护固定资产的现有工作状态或用于固定资产性能恢复的支出,确认为修理支出。其相应的计量原则是把这些修理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对具有周期性的大修理支出,若预计数额较大时可以在大修理间隔期内采用预提的方式。
2.固定资产修理的特点
固定资产修理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其使用价值。一般来说,固定资产的各个零部件,按其作用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分别标明了复杂系数。固定资产的修理,按每次修理的零部件的复杂系数分类,可以分为日常修理和大修理两类。日常修理也称为中小修理,一般是指每次修理的零部件的复杂系数之和在规定的复杂系数以下的修理;大修理一般是指每次修理的零部件的复杂系数之和在规定的复杂系数以上的修理。不同的固定资产对划分日常修理和大修理的复杂系数的规定有所不同。
日常修理的特点是:修理范围小,成本支出少,修理次数多,间隔时间短。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日常修理的间隔时间短,不一定意味着其受益期限短。这是因为日常修理的范围小,这次修理这一部分,下次修理另一部分,每次修理零部件不一定是同一零部件,对于某一零部件来说,修理后的受益期也可能较长。
大修理的特点是:修理范围大,成本支出多,修理次数少,间隔时间长。但是也需要指出,大修理的成本支出多,是指某项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成本支出相对每次日常修理成本支出而言较多,其支出数额在企业全部成本费用中的比重则不一定较大。
3.固定资产改扩建支出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扩大固定资产规模或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性能而发生的支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确认为改扩建支出:
(1)使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延长。
(2)使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增加。
(3)使产品质量提高。
(4)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
对于固定资产改扩建的计量问题,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改扩建支出减去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其差额计入固定资产原值。由于改扩建后的固定资产原值已发生变动,应对其预计使用年限及折旧率进行调整。
4.固定资产改扩建的特点
固定资产的改扩建是指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的改良和扩充。固定资产改良(即改建)是指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质量而采取的措施,如以自动装置代替非自动装置等。固定资产扩充(即扩建)是指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而采取的措施,如房屋增加楼层等。由于固定资产改扩建后,可以使固定资产的质量有所提高,或在实物量上有所增加,因而其原值也会有所增加。固定资产改扩建后,有些会延长使用年限从而增加生产能力;有些则仅仅会提高产品质量或增加生产能力而不延长使用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