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野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63页(1652字)
【释文】:
豆野螟又称豇豆荚螟、大豆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豆科蔬菜的重要害虫。随着棚室豆科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也进入棚室内为害。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1.寄主与为害 豆野螟主要为害豇豆、菜豆、扁豆、四季豆、豌豆、蚕豆、大豆(毛豆)、刀豆等豆科蔬菜。以幼虫蛀食豆荚、种子及蕾、花、叶、嫩茎。常卷叶为害或蛀入荚内取食幼嫩的种粒。蔬菜被害后造成落蕾、落花、落荚和枯梢。幼虫蛀食后期豆荚产生蛀孔,粪便堆积引起腐烂,严重影响豆荚产量和质量。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3毫米,翅展20~26毫米。前翅烟褐色,自外缘向内有大、中、小透明斑各1块。后翅近外缘1/3面积颜色同前翅,其余透明伴有闪光,有3条淡褐色波状线,前缘近基部有2块小褐斑。
卵椭圆形,长约0.6毫米,卵壳表面有四、五、六角形的网状纹。初产卵无色,后变为淡黄绿色,孵化前橘红色。
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3~18毫米,体黄绿至粉红色。头部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前排各有毛片4个,各生2根刚毛,后排2个,无刚毛。腹节背面毛片前4后2,各生1根刚毛。
蛹长11~13毫米,体色由淡黄绿色、绿色转为茶褐色。茧分内外2层,外茧长20~30毫米,宽10毫米,外附泥土、枯枝落叶等,内茧长18毫米,丝质稠密。
3.生活习性 豆野螟从北到南1年发生2~9代。辽宁2代,华北3~4代,华中、华东4~7代。以蛹在土中结茧越冬。华南6~9代,广州9代,无明显越冬现象。成虫昼伏夜出,有弱趋光性。卵散产于花瓣、花托和花蕾、嫩荚上,少数产在嫩梢、茎和叶片上。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蛀入嫩荚或花蕾取食。幼虫3龄后大部分蛀食嫩荚豆粒。叶片上的幼虫孵出后,吐丝将2叶黏贴在一起,蛀食叶肉留下叶脉。幼虫有自相残杀习性,一般每荚1头幼虫,少数2~3头。幼虫昼伏夜出,黄昏后爬出花和荚外出活动。幼虫老熟后,在植株附近浅土层内或架秆中吐丝,将豆叶和泥土缀成疏松的蛹室,在其中结茧化蛹。
豆野螟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16~34℃均能发育。各代历期:在日均温21~31℃时卵期3天,幼虫期10~11天,蛹期7天,成虫期5~7天;平均温度28℃时完成1代约需16~20天。豆野螟喜高温潮湿,在适温范围内,土壤湿度直接影响成虫羽化和出土。凡降水多,浇水量大,搭架,覆盖棚膜等提高湿度的因素均能使豆野螟的发生和为害程度加重。北方棚室蔬菜温湿度较露地蔬菜高,虫害发生早,为害重。
幼虫的主要天敌有小花蝽、绒茧蜂、赤眼蜂、胡蜂等。在杭州8~9月卵被寄生率可达60%以上。小花蝽若虫日捕食卵10~15粒。天敌能有效地控制豆野螟的种群数量。
4.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集中处理,可减少幼虫转移为害。
(2)药剂防治 根据测报在各代成虫高峰期至产卵盛期,蔬菜处于始花现蕾期至盛花期,早、晚喷药。选用Bt制剂(含活芽孢100亿/克)500~800倍液或用Bt制剂加溴氰菊酯1∶0.1对水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或10%氯氰菊酯(安绿宝)乳油3000倍液、20%菊马乳油1000~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雾。重点喷蕾、花、嫩荚及落地的花。每隔7天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