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与趋势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85页(1959字)
除中国未来研究会是全国性的未来学学术团体外,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计委预测中心、国家科委预测局、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现为文献情报中心)等学术机构也进行了未来学或与未来学有关的课题研究,使北京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未来学研究中心;同时,我国多数地区也成立了未来学的研究机构,在全国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研究力量。几年来,我国编辑出版了许多有关未来学研究资料、论文专辑和学术专着,如《决策科学方法论》、《2000的中国》、《预测·决策·发展战略》,以及《未来学知识讲座》、《未来学与未来研究》、《预测科学》、《怎样科学地预测未来》、《灰色系统》等等。在中国未来研究会创办的国内第一家未来学学术刊物《未来与发展》之外,各地未来研究机构也相继出版了自己的学术刊物,如《预测》(合肥工业大学预测研究所)、《发展研究》(福建省未来研究会)、《未来预测通讯》(广东省未来预测研究会)、《浙江未来研究通讯》(浙江省未来研究会)、《贵州未来研究》(贵州未来研究会)等,上海市未来研究会也先后出版了《未来世界》、《未来研究》、《未来研究参考资料》等等。此外,我国还评介了国外末来学的重要着作,如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中译书名《回答未来的挑战》)和《增长的极限》,柯尼什等人的《对未来的研究》(中译书名《未来学入门》)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未来的冲击》和《预见与前提》,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社会预测的一次探索》,以及出版国外未来学、预测学译文集等等。
中国未来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正在广泛开展。它除国内通过全国性学术讨论会、学术年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外,同国外的交流也在迅速发展。为了向国外介绍我国未来学的研究成果,中国未来研究会创办了英文刊物《通讯》。我国未来学研究者先后参加了“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第六届大会”(1978年)、“科学、技术与未来”(1979年)、“首届全球未来大会”(1980年)、“世界和平的未来”(1984年)、“对人的支持帮助的未来”(1986年)等国际会议,向国外学者介绍了中国未来学的研究活动。国外的未来学专家和未来研究专家也相继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其代表人物有:罗马俱乐部主席佩坎伊、副主席亚历山大,国际未来可能性研究协会主席艾曼杰,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主席玛西妮,美国未来学专家托夫勒,美国赫德森研究所所长赫夫曼·卡恩,美国政府“公元2000年的地球”研究计划的负责人巴尔尼博士等等。
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级决策和各种政策的制订,都越来越需要未来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与配合。首先,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意识到“面向未来”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我们研究各项工作的一个指导方针,这必将促使我国未来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增强;其次,正确贯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是我国未来学研究、尤其是教育界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大量的研究课题需要解决;第三,处于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中国,其未来的命运是与全球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需要我国的未来研究注视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对其对我国的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为了提高我国未来研究和预测活动的水平,我国的未来学研究将继续加强未来学的学科建设,完善研究体系,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因此,未来研究在我国是具有生命力和强大社会功能的新兴学科,必将继续得到迅速发展,这是中国未来学研究发展的总趋势。
【参考文献】:
秦麟征:“西方未来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75年第4期。
秦麟征:“未来学”,《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
秦麟征:《预测科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
张学礼:《怎样科学地预见未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宋健、于景之、李广元:“关于我国人口发展的定量研究”,中国未来研究会《未来研究参考资料》1980年第1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译:《来来预测学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
郑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未来与发展》198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