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概念与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商业出版社《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手册中册》第830页(1897字)

(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理论依据

所谓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以资本及负债来制约其资产总量及结构,即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防止银行超负荷经营,保持资产与负债之间在数额、期限及结构上的对应,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做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

无论金融企业还是其他企业,以其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都是一般规律,然而对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业来说,由于它是经营货币资本的特殊企业,因而以其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它要求银行业把所筹集的资金合理地分配到有关资产项目上,并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以便防止超负荷经常,减少货币经营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是对早期的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继承和批判中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两种理论在处理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即效益性)的关系上,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资产管理理论过分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从而影响了盈利性;负债管理理论又过分强调流动性和盈利性,而对安全性注意不足从而导致经营风险增大),因而只有将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结合起来考虑,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和协调管理,才能有效地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和统一。这就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理论依据。

(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最主要的方法是缺口管理法。所谓缺口是指一个银行持有的可变利率资产超过可变利率负债的额度。该额度为零时,叫做零缺口,为正数时叫做正缺口,为负数时叫做负缺口。所谓缺口管理是指利率在循环时期使利差最大化的一种措施,并根据利率变动趋势来改变缺口大小的管理方法。由于利率作为经济杠杆,有上升时期也有下降时期,从而出现由升到降,再由降到升的循环,如何在这个时期扩大利差,使可变利率资产超过可变利率负债,争取尽可能多的利差收入,降低资金成本,就成为银行管理的重要方面。例如在预测到利率可能上升时,采取增加可利率资产,或减少可变利率负债,或二者结合使用(在增加可变利率资产的同时也减少可变利率负债)来扩大缺口;而在预测到利率可能下降时,则多借入(吸收)可变利率负债,使资金成本下降,达到增加利差的目的。这是因为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从借贷期限和利率变动两个特点来看,可将其他为三类:

(1)相配资产与负债。所谓相配是指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日是对应匹配的,由于它们到期日相同,若贷款(投资)利率大于存款(借款)利率,则利差是稳定可得的。

(2)可变利率资产与负债。这类资产与负债的利率是随市场形势变化而变化的,如短期投资等,这类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日一般不对应,故可利用利率变化借入资金(利率下降时借入)或投出资金(利率上升时)以扩大利差。

(3)固定利率资产与负债。这类资产与负债的利率在较长时间内不变(事先约定),如长期投资、不动产抵押贷款等,如果这类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日是对应的或基本对应的,其利差也较容易取得。总之在合理的操作和正确预测条件下,正缺口和负缺口都会给银行带来的利差收入大于零缺口。

如果一个银行的资产总额(含可变利率资产和固定利率资产)不变,则资金缺口的三种情况如图3-7-1所示。

图3-7-1 资金缺口的三种情况

上图可见,零缺口时,可变利率资产数额等于可变利率负债数额,虽然如此,但不等于没有盈利,因为放出资产利率和借入资金(负债)利率是不一样的。当正缺口时,可变利率资产数额大于可变利率负债数额、如果预测的利率有上升趋势,则应尽可能增加可变利率资产,即扩大缺口有利于增加利差收入;若预测到利率有下降趋势时,则应增加可变利率负债即缩少缺口,这样可降低筹资成本。

缺口管理也有一定局限性,它要求利率循环周期较长,才能使银行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若周期过短,银行就没有足够时间调整缺口。同时若对利率升降的预测不准确,也可能作出错误决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