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与控制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商业出版社《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手册中册》第851页(3329字)

(一)控制的概念及作用

一个组织要想保持高效、有序的运行,均需对其进行调节与控制。“控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最早出现于公元1600年前后的英语词典中,原意为“掌舵术”,即为掌舵的方法和技术。控制乃驾驭、支配之意。直观地说,控制就是指作用者对被作用者的一种能动作用,并使被作用者达到系统的预定目标。

现代管理学的理论认为:控制是“为了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能够得到实现,各级主管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拟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或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发展的需要,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订或制订新的计划,并调整整个管理工作过程”(罗锐韧:《哈佛管理全集》1998年第175页)。控制作为一种管理职能,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的;但是因组织、层次、工作性质、对象的不同,其控制目的也各不相同。广义而论,控制目的有两个,一是要“维持现状”,即保持系统的原有状态,如果出现偏差,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使系统的活动趋于相对稳定;二是要“打破现状”,即引导系统由原有的状态变到一种新的预期的状态。

一般而言,任何形式的控制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是否充分,对控制过程及实施成效有很大的影响。控制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

1.要有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控制工作的好坏与计划工作紧密相连,组织在行动之前必须制定出一个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行动计划,这是控制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

2.要有专司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

任何单位要想从事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就必须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行使控制职能。

3.要有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控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要将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反馈给管理者,供其分析与决策。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可以确保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并有助于管理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在现代管理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很多不同的控制形式,譬如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等。尽管形式众多,但一般都须按照以下的基本过程进行:

1.制订业绩或控制标准,以便提供计量与比较的手段,以及确立偏差的允许范围;

2.衡量进度或实际业绩,积累实际情况的信息;

3.通过实际业绩与标准的比较,进行差异分析,从而确立偏差量;

4.对偏差量进行评价,以便引起足够的重视,找出原因;

5.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偏差以便能达到目标:

6.跟踪改进措施,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

作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控制工作通过纠正偏差的行动与其他管理职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管理过程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在该系统中,计划职能选择和确定了组织的战略、政策、目标和方案,以及实现的程序;通过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工作等职能去实现这些职能。为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必须在计划实施的不同阶段,根据事先确定的控制标准,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一旦计划付诸实施,控制工作就必须贯穿于其中,它对于衡量计划的执行进度,揭示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及指明纠正措施等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控制也要以计划为依据,有组织保证,要配备合适的人员,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引和领导。离开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就无法正常进行,也就难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由此可见,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控制,贯穿于整个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它不仅可以维持其他职能的正常活动,而且在必要时,还可以通过采取纠正偏差的行动来改变其他管理职能的活动。但控制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保证目标实现的手段之一。可以说,控制既是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行动,又是保证行动充分有效的手段。控制是组织整个管理方式建立的基础,处于管理的中心位置。经济越发展,控制越重要。

(二)控制论与经济控制论

控制论(Cybernetics)是20世纪40年代逐渐开始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1948年,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的《控制论一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控制论的诞生。控制论的前身是“伺服机构理论”。“伺服”是“服务”之意。“伺服机构”(又称伺服系统)就是用来代替人去控制机器设备或工艺过程的装置。对伺服机构的功能进行理论上的分析、研究和设计,就是伺服机构理论,亦即后来逐步发展的自动控制理论。在控制论产生之前,诸如反馈、调节、稳定等控制论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概念;已出现于技术科学和经济学的一些文献之中。但是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控制论只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才开始逐渐形成的。

控制论是研究由各种耦合元素组成的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控制论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化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它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控制论的主要成果来自机器理论、通讯论以及后来成为控制论理论基础的算法论、数理逻辑、概率论和运筹学等一些数学领域。

维纳曾指出:“控制论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语言和技术,使我们有效地研究一般的控制和通讯问题,同时也寻找一套恰当的思想和技术,以便通讯和控制的各种特殊表现都能借助一定的概念加以分类”(《维纳着作选》1978年版第3页)。的确,自从维纳创立控制论以来,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各种冠以控制论名称的边缘学科,如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神经控制论、经济控制论以及社会控制论等相继发展起来。经济控制论便是将控制论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经济系统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经济控制论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系统中的控制和与其相联系的信息的传输和处理过程,其目的是研究经济运行系统和经济过程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控制经济过程,它要求以信息和控制的观点来系统地分析整个经济领域,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定量描述,它要求以系统和动态的观点、结构和功能的观点、行动与目标的观点、信息和控制的观点来观察分析问题。

广义而论,经济控制论的研究领域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及其各子系统,包括这些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联系以及在各系统中运行的一切过程和机制;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讲,其研究的领域则主要集中于管理过程,以及与管理过程有关的经济系统中的经济信息的传递和加工过程。

内部控制属于控制论中经济控制论的一个方面或分支,它是用控制论和经济控制论的科学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每个具体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过程,研究每个单位如何发挥管理功能,如何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的,它是一种科学而合理的管理工具或手段。运用控制论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分析经营管理控制过程,很可能更便于揭示和描述其内在机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