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的作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商业出版社《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手册中册》第864页(3228字)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者对企业相关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重要手段。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随着社会生产力、自然科学技术及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企业的规模及经营业务领域不断拓宽,内部控制的涵盖范围逐步扩大,控制的机制日益完善,其在现代管理中也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对被审计单位的作用

1.提高了企业财务会计和其它经营管理信息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加强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的重心在决策,科学性而决策则离不开正确、可靠的信息。对管理者而言,在开展业务活动或进行重大决策时,尤其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会计、统计和其他业务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已成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各级主管部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统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作出较为合理的规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防范错误和舞弊,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产品产量与工时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

因此,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确保各种信息的记录、归类和汇总等过程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从而保证各种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2.能够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贯彻落实与执行。

内部控制是管理者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而制定的,是政策、法律法规等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它规定了企业业务活动的具体处理方法、程序和措施等。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岗位、人员及各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财经纪律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控制,及时发现诸如贪污盗窃、浪费、乱挤乱摊成本和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使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从而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在企业内部的贯彻执行。

3.能够保护企业财产及相关记录的安全与完整。

如果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各项实物资产就可能被盗窃、受损或被滥用,有关的会计凭证、账簿记录和统计计量等非实物资产也可能遭到破坏或毁损。因此,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和制约企业财产物资的采购、检验、计量与记录、入库、保管、维修、领用、发运和退废等各个环节,有效地制止浪费,防止各种贪污舞弊行为,从而保证财产物资及相关记录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4.能够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协调、有序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合理地组织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处理好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人员之间的经济责任和物质利益关系,可以促使各部门及人员之间协调一致地完成各项工作,从而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特别是在当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形势下,建立一个涵盖范围较广泛、功能完善、反映灵敏、协调有效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审计人员的作用

1.有助于确定合理的审计计划或程序,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认识与监督。

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审计计划,是提高审计效率的内在需要,也是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而审计计划的制定必须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既是被审计单位对其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重要工具,也是注册会计师科学、合理地制定审计计划,评估审计风险,以制定和实施相应审计程序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能够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基本情况及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

(1)如果一个企业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外部审计人员一般通过审查内部审计机构提供的资料即可;

(2)如果组织的内部控制不健全,或虽健全但执行不力,则外部审计人员必须通过完整的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作出审计结论,编制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只有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和评价,才能有的放矢,科学合理地制定审计计划,将重点审计领域放在内部控制比较薄弱的环节。

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公司必须定期对外公布其财务报告(目前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审计人员通过重点研究被审计单位与编制对外报告所须数据真实性、可靠性等相关的各项控制政策与程序(但也不能完全忽视诸如统计分析、预算、结算报告等那些影响内部管理信息的控制),可以对其财务报表公允性地发表意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监督。

2.有利于确定审计程序的实施程度,降低审计成本。

注册会计师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为了确定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而评估审计风险。一般而言,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越健全,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也越低,反之亦然。据此注册会计师可作出是否信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决策,并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通过符合性测试,可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进一步评价,并根据符合性测试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般而言,对于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环节,与之对应的审计风险(表现为控制风险)必然越小,注册会计师便可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较少的实质性测试程序,获取较少的审计证据;对于较为薄弱的内部控制环节,与之对应的审计风险必然较大,注册会计师便应较少或不应依赖内部控制,实施较多的实质性测试程序,获取较多的审计证据。正如R.H.蒙哥利在其《审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所言:“如果存在良好的内部牵制制度,审计人员就无须进行详细的审计。”可以说,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量及报酬成反比。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使审计人员减少不必要的审计环节,减少工作量,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无论是符合性测试,还是实质性测试,都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若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则抽样的代表性就较强,审计风险就小。反之,就会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查方法既能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审计时间,完成审计任务,又因节约了审计的人力和财力可适当减轻企业审计费用的负担,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外部审计人员也可以从职业的保险角度考虑,将委托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作为能否接受委托审计的重要前提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确保降低审计工作的潜在风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