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北京行》第102页(1769字)

位于昌平县境内,是明代13个皇帝陵寝的总称。陵区面积40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围成一个蹄形的小平原。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朱棣时营建,至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共建13座皇陵,埋葬了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皇子公主及从葬的宫女。

陵门外约1公里,矗立着一座琉璃瓦白石牌坊,高14米,是十三陵的第一座建筑物,也是我国现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建于明嘉靖年间(1504年),共五间六柱十一楼,结构宏伟,制作精巧。牌坊的夹柱石上方蹲卧着石雕的麒麟和狮子,配以、凤和其它怪兽构成的一幅幅生动的浮雕图案,牌坊上端的额坊上刻着柔美飘逸的云纹,工艺精美,气势逼人。

石牌坊北大宫门外东西两侧是汉白玉造的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当年祭陵的官员须在门前下马步行进入陵区,否则以大不敬论罪。大宫门后有碑楼,碑楼亭中竖螭首龟趺石碑,碑通高6米,正面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在十三陵中,只有这块碑刻有文字,其它各陵碑都无字。碑后神路两侧排列着18对石像生,其中石兽24座,即4狮4獬豸、4骆驼、4象4麒麟、4马。狮子为百兽之首,是威严的象征;獬豸是传说中的神兽,头生一角,专触不正之人,以显公正严明;骆驼和大象是沙漠和热带的动物,以它代指帝王统治疆土的广大;麒麟有吉祥之意;而马是皇帝的坐骑,象征马上打天下。另有文臣、武臣、勋臣各4人,象征文武百官。顺神路一直向前是十三陵的首陵——长陵。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之下,埋葬着明成祖朱棣及皇后徐氏。是十三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地面建筑保存最完好的陵墓。

其它各陵规模形制大体和长陵相似,但规模较小,因朱棣是明朝迁都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他的子孙是不能超过他的。有些皇帝在位仅1年或1个月,没来得及营建自己的陵墓。至于亡国之君崇祯,死后由清朝皇帝礼葬,所以他的思陵,地点也偏处一隅了。

十三陵中现已发掘的陵墓是定陵,陵中埋葬着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明代,朱翊钧(万历)在位的年代最长,他12岁登基,22岁开始修建自己的坟墓,在位48年不问朝政,只知纵饮欢乐。历时6年之久、耗银800万两之巨建造出了奢华绚丽的定陵。

现在地面上的建筑,除石质明楼外,已基本无存。地宫由隧道券、前殿、中殿、左右配殿和后殿组成。各殿之间有4吨重的石门,其中除中殿和后殿外,其他都是空殿。中殿里有3个汉白玉石雕宝座。后殿的棺床上陈放着3口巨棺和26个木箱。

地宫中出土了大批文物,共3000多件。其中有重1斤6两6钱的金冠;重约6斤的凤冠;绣有12条团龙的龙袍。还有大量精致名贵的瓷器、纺织品等。整个地宫,就像是一个小型的宝库。

十三座陵墓分布在盆地的东、西、北三面,各以一个山峰为背景。它们共同在一个平面上组成一条曲线,有的突出山顶,有的又镶嵌在山窝里。各陵的共同特点是:前有广阔的伸展余地,后有稳固的靠山,即有来龙,又有去脉。南面,则是一片平原,陵区的大门设在东西两面山脉中断处,侧旁是蟒山(一说为龙)、峪,所谓“左青龙,右白虎”,恰似两个武士守卫着大门。

游览指南:

德胜门乘345路至昌平县城,转乘314路汽车可达;也可自北郊市场乘直达车;或在前门乘游1、游5.北京站乘游2.动物园乘游3.东大桥乘游4均可直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