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53页(1074字)
【着者】:
康德着。康德(1724-1804),德国近代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本书1781年初版,1787年修改再版。这是康德着名的三大“批判”之一(其余两部为《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费了将近12年的时间准备而写成,是康德系统地说明他的基本哲学观点,特别是有关认识论问题的着作。“纯粹理性”是指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内容的认识能力。书中康德着重要解决的是知识(数学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的判断可能性问题。认为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判断都是先天综合判断,这样,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判断可能性问题,就可以归结为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先验感性论”。在这一部分,康德提出,一切知识从经验开始,但并非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人们的感觉被动地接受外物的刺激而获得的经验本身是混乱的、无序的,只有经过先天的感性形式——空间性和时间性的整理,才能形成关于现象世界的经验知识。例如几何学和算学的判断的可能性就分别有赖于空间性和时间性。(二)“先验分析论”。在这一部分,康德主张自然科学的判断的可能性,有赖于“实体性”、“因果性”等12个先天的原则或范畴。人主动地把这些原则或范畴加在外来的感觉上面,形成关于世界的知性认识。这些原则或范畴,作为知性的纯概念,它们是先天的;而它们统摄的感性经验又是综合的、后天的。知性认识的这一双重性,使得先天综合判断(知识)成为可能。康德还提出了直观的公理、知觉的预测、经验的类推和经验思维等4种知识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有如知性的范畴,是先天的,也是人们用来整理感性对象的一种内在功能,是纯自然科学知识“可能”的条件。(三)“先验辩证论”。在这一部分,康德强调那些先天的形式和范畴只能应用在“现象”而不能应用在“本体”上,因为理性在追求超验的对象时,就会出现二律背反,陷入悖论。形而上学企图运用思辨理性对超验的“本体”有所认识,结果必然会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康德的结论是:对形而上学的“理念”(不朽的灵魂、作为整体的宇宙、作为万物的原因的上帝)进行纯思辨的探讨是徒劳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局限的,思辨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知识必须让位于宗教神学。康德在书中提出以理性为轴心,人为自然立法的主张,肯定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为解决前人在经验论与唯理论方面的局限作出了贡献,但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他的三个“批判”都贯穿着神学思想。康德在欧洲哲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学思想迄今为止仍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