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运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016页(1290字)

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旗帜下发动和领导的一次具有群众规模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中世纪的欧洲,以罗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是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和国际中心。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整个僧侣阶级也愈来愈腐化堕落,贪得无厌,对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经济上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政治上残酷压榨,到处引起不满和反抗。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必然首先把矛头指向天主教,披着宗教的外衣,从宗教改革入手。1517年10月31日,德国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券,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接着在1520年12月10日,路德又发表《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并当众焚毁教皇革除他的教籍的谕令。此后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各个国家迅速展开。这次宗教改革运动提出的主张有: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拥有地产;确认《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主张人人都有权阅读和解释《圣经》,反对教会僧侣垄断解释《圣经》的权利;主张个人信仰自由,强调教徒个人直接与上帝相通,不必由教会的神职人员为中介,也不需要烦琐的宗教仪式;反对教会阶级与世俗阶级的区分,否定教会和教皇的至高无上的特权,主张基督教徒一律平等;等等。以马丁·路德为首的一派,建立了适合君主专制的新的教会和教义,得到市民上层和一部分德国诸侯的支持,属温和派。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导致了1524年规模巨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以托马斯.闵采尔为代表的农民和城市平民,积极参加农民起义,要求推翻封建贵族的统治,属平民革命派。但马丁·路德派则投效诸侯,镇压人民群众起义。1541年,以法国人约翰·加尔文为首的一派,在日内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式的长老制教会,属激进派。加尔文派成为后来许多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取得了初步胜利。西欧和北欧各国的世俗君主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把教会置于本国君主控制之下;产生了脱离天主教的新教各宗派,如德国和北欧各国的路德宗,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的加尔文宗,英国的圣公会等。

宗教是一种麻醉人们的艺术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的战斗无神论观点。在霍尔巴赫看来,宗教是社会万恶的根源,是潘多拉的箱子,是无知和谬误的产物,而作为宗教基础的上帝则是人按照自己的愿望和形象虚构出来的,所以“崇拜上帝,简直就是崇拜乌有的东西”。然而统治者却竭力维护宗教,专制君主与僧侣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君主们宣称君主的权力是上帝授予的,人民无权反抗,君主的活动只对上帝负责,人民无权过问。僧侣则把人们的眼光引向天国,对尘世的利益漠不关心,安于贫贱和苦难,甘心呻吟于君主的暴政之下,甚至为了立功于上帝而自相残杀。霍尔巴赫指出,宗教麻痹了人们的意志,使人安于这个世界上的掌权阶级给他们带来的不幸。他断言:“宗教,这是一种麻醉人们的艺术。”为此,他坚决反对所谓人民需要宗教的陈词滥调,要求彻底消灭宗教。他说:“健全的哲学应该引为己任的,主要的就是去消灭这些谬误。”

上一篇:《宗教的自然史》 下一篇:宗教异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