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华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第772页(1236字)

定居朝鲜各地的华侨及其后裔。史载殷末周初即有箕子率众入朝为王。其后历代皆有中国人入朝定居,并对朝鲜的社会经济、文化有莫大贡献。公元1882年,清朝与朝鲜签订《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此后华侨大量入朝定居。朝鲜华侨华人以山东省籍最多。20世纪20年代,华侨人口为最高峰,达4万余名。居住地域以京畿道(汉城、仁川)、平安南北道、咸镜南北道为中心。华侨职业以经商为最,如开设货店、绸缎庄、洋服店、理发店、饭店等,其他从事农业(种菜)、工业也占一定比例。华侨经济在1920年前后最盛。全境有华侨饭店400余家,汉城一地近百家,汉城雅叙楼、仁川共和春为着名餐馆。贸易商行从祖国进口绸缎、药材、粮食,批发至朝鲜城镇销售,以汉城同顺泰商行最着。该行在仁川、釜山、元山、南浦、上海、广州、香港建有分行。绸缎庄以裕丰德等数十家最着。华侨轮船公司不仅经营汉城—仁川内河航运,也开展上海—烟台—仁川海上航运业务。华侨工业规模小,数量少,多为零散手工业作坊,行业多为铸锅、织袜等。华侨农业以栽种蔬菜为主。产业工人不多,仅从事煤、铁采掘。华侨教育不振,仅有少数华侨小学。统治朝鲜的日本占领者,对华侨施以政治压迫和经济限制。1931年更制造排华惨案。朝鲜各地城镇严重排华,华侨遇难者数百人,财产损失达400余万日元。大批华侨被迫回国。华侨人口锐减,经济从此一蹶不振。1945年日本投降,朝鲜解放。但朝鲜旋即分为南、北两部。朝鲜北部华侨于1946年成立北朝鲜华侨联合会。解放初,北部朝鲜华侨约4万余名,仍以山东省籍最多。华侨职业以从事农业最多。人口多分布在平壤、平安北道、咸镜北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大批华侨回国。1955—1958年华侨农、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互助组、合作社,或转入朝鲜国营企业。朝鲜北部解放初期即兴办华侨学校。1949年,华侨教育由朝鲜教育省管理。50年代华侨教育发展最盛,小学53所,初中3所,高中1所,函授师范学校1所。1963年,华侨学校使用朝鲜普通教育省的朝文教材,并用朝语授课。1974年华侨学校学制亦采用朝鲜学制。每年皆有一定数量的高中毕业侨生回国入高校深造。解放初期,华联会创办《民主华侨》,后因朝鲜战争停刊。1957年又创办《华讯》,1964年停刊。1958年绝大部分华侨转入朝鲜国籍,华联会亦由朝方领导。朝鲜华侨归国日增,北部朝鲜仅有华侨4000余人。南部朝鲜华侨团体为韩国华侨自治联合总会,华侨约有2万余人,亦以山东省籍为众。多分布于汉城、仁川、釜山、大丘等大都市。华侨华人多从事商业,尤以饮食业为最。战后华侨经济一度繁荣,尤以贸易商行在韩国外贸中占有相当地位。1948年,韩国将华侨贸易商行大批仓库收为“国有”,华商遭受巨大损失。华侨工业十分薄弱,多为小工厂或作坊。华侨饮食业多为小规模饭店。华侨教育不振,1957年有华侨小学36所,中学3所,学制、课程设置、教材皆同台湾。出版有《韩中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