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弥曼差派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95页(1577字)

印度正统婆罗门教学派之一。弥曼差(Mi)一词源于梵书之中,有“理性的探讨”、“思维考究”等意义。自婆罗门教确立了极为重视吠陀、祭祀和礼仪以来,其影响日益扩大,对祭祀礼仪的效果和意义产生了许多疑难,所以从婆罗门教中产生了对吠陀祭祀礼仪的方法、效果、意义作理论探究的弥曼差派。弥曼差派又分为前弥曼差派和后弥曼差派(或称智弥曼差部分)。前弥曼差派主要解释论究吠陀本集和梵书中的祭祀、仪礼的本有部分;后弥曼差派主要考察探究吠陀所属的奥义书的内容。前弥曼差派重于考察祭祀的方法,后弥曼差派重于以智慧、理性考察吠陀祭祀和礼仪。弥曼差的经典《前弥曼差经》产生于公元前二世纪,是古老的经典之一,据说为耆米尼所造,此经以论祭祀为根本目的,认为祭祀是人的最重要的义务和人生目的,否定天神的存在,肯定了人只要通过祭祀实践就可获得福报和解脱,无需进入天堂,也无须求助于天神。所以弥曼差的宗教人学思想有我无神论的倾向,又有积极进取、肯定人生的一面。

(1)天人论 弥曼差派认为祭祀能产生一种神秘的力量,叫做“无前”(laoūrva)。无前是人们通过祭祀取得福报的原因,因为祭祀与其福报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所以人若要遵守吠陀之法,施行祭祀就可有福报,无须上天或具有最高神威的创世主相助,祭祀取得福报也不是天神所发的仁慈所致。世界生灭不已,没有劫数,没有造物主,天是自存自在的。如果真的存在超人的天神或天帝,为什么却造就了这样一个充满苦难的人世,而又不对芸芸众生大发慈悲仁义呢?

(2)论人生的目的和义务 《前弥曼差经》把阐明吠陀祭祀之法作为自己的宗旨。所谓法就是指人间所必须行的事,即义务。不履行义务就不能达到人生的目的。所以祭祀不仅是人的义务而且是人生的目的。这在于祭祀可以导人福善,祭祀借助“无前”的力量沟通神人之间的关系,使婆罗门变为神的化身。

(3)论修行 弥曼差派认为人生修行的目的是快乐。祭祀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福利,取得财富和物质利益,祭祀不是为了进入来世和天堂。即使是吠陀曾经宣布祭祀可以升入的天堂,也不是指超人的天堂,只能是指人的欲望的天堂。那种天堂不过是人的欲望追求快乐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弥曼差派主张信奉婆罗门教的人要严格遵守吠陀经典的关于祭祀的繁琐的宗教规定、道德条律,并应实行印度教徒生活的四行期制度,尤其要在家住期的生活中履行自己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道德义务。

(4)论解脱 后弥曼差派接受业报轮回思想,认为常人因在前生有业行而生死轮回,不能解脱。如何解脱呢:解脱的程序首先就在于发心压制世间而求解脱。具体来说,一方面要遵守戒律,使自己不作恶业,也就无业之报:另一方面心又不是有意行善,使自己没有善业之报,并且继续勤勇精进不已,逐渐了然于自我,使自我超出轮回,不再转生,后弥曼差派还反对数论的智慧解脱观,认为仅有知识或智慧不能直接解脱,了知自我之后还要实行祭祀实践去努力使业报消失。行业有果报。果报是因为人有私欲,果报导致生死轮回,所以为求解脱还应在作业时屏除一切意用,无所为而为,无所为而不为,就可解脱。

(5)论人的权利 反映弥曼差派思想的法典规定首陀罗种姓的人不准读诵吠陀经典,不准参加各种祭祀方式,不准在不同种姓之间通婚和交往。妇女不能拥有财产,妇女可以买卖,妇女没有参加祭祀的权利,也不会享受祭祀所带来的福利。持相反意见的弥曼差派的人认为,妇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劳作获得相应的财富和享受,妇女也象男人一样,有自己的欲望,也应享有参与祭祀和获取果报的权利。

上一篇:瑜伽派 下一篇:梵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