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91页(1673字)

毛泽东着。写于1937年7月。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1950年12月19日由《人民日报》正式发表。

毛泽东写作《实践论》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从思想上清算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同时也清算经验主义错误。这种错误思想的共同点都是割裂理论和实际的统一。教条主义者否认研究中国实际的必要,把共产国际的指示视为可以包医百病的圣药;经验主义者否认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拘泥于既得的局部经验。结果,都不了解中国革命的规律,给党的事业造成了很大危害,教条主义的危害尤为严重。《实践论》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运动,创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这个科学体系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论》一开始就指出,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是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则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第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其中尤以生产斗争给认识的制约作用最大,阶级斗争也会在各种思想中打上自己的烙印。

第三,认识和实践的辩证运动过程。《实践论》指出,人类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是,真知的形成都要历经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但它是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尚未触及事物的本质。而认识的真正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个上升的过程就是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经过思维加工,认识便产生第一次飞跃,第一次质变,上升到能够把握事物本质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然后还要把理性认识放回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修正、补充和完善。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而且是更为重要的飞跃。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同时理性认识是否正确也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解决。这就是一个具体认识的发展过程。

第四,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来说,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以后,就算完结了。但对于过程的推移和事物的发展来说,认识的过程并没有完结。因为,在整个宇宙发展过程中,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任何具体认识都是人类认识长河中的一部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就是结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有重要意义。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它关于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完整理论,在认识论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上一篇:毛泽东 下一篇:《矛盾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