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18页(1242字)

【生卒】:约前179—前104

【介绍】:

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西汉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传》,曾任博士官。汉武帝时代以三次贤良文学对策(即“天人三策”)受到汉武帝赏识,历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后家居着书。着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

董仲舒生活的时代是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大一统局面已经形成,地主阶级正在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他在《对策》中指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书·董仲舒传》)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开始确立了儒学在封建文化中的统治地位。他以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核心,杂以道、法、阴阳各家的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建构了封建神学理论体系。他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思想,不仅使封建伦理系统化,而且对“三纲五常”的合理性进行了神学证明。他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天是有意志、有情感、知善恶的主宰者,是天地万物和人的创造者,所以“人副天数”,天人之间可以相互感应。天通过“符瑞”、“灾异”谴告地上的统治者,指导他们的行动。皇帝作为天之子,在人间行使天的命令。这种“君权神授”论有神化君权的作用,使臣下、子民畏惧皇帝,同时又有限制君权的作用,君主也不可主观妄为。他的总原则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玉杯》)在人性问题上,他把先秦时期单一的“性善论”或“性恶论”变成了“性三品”。认为社会上“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并存,而以“中民之性”为主,重在道德教化。在社会历史观上,他把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变成了“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承认历史中某些变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又认为“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三纲五常”永恒不变。因此“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形而上学宇宙观。

在政治上,董仲舒深刻揭示了由于土地兼并造成的尖锐社会矛盾。认为“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残酷的压迫必然会引起人民强烈的反抗“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为了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必须采取“更化”政策,“限民名(占)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保护小农经济。“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解放农奴。“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汉书·食货志》)缓和阶级矛盾,这些主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

史称“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汉书·五行志》)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以儒学为主,调合道、法、阴阳各家,在汉代是统治阶级推崇的官方哲学,并为以后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长期统治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易传》 下一篇:王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