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236页(1425字)

【生卒】:前280—前233

【介绍】: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学生秦始皇看到韩非所作《孤愤》、《五蠢》非常欣赏,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后韩非出使秦国,受诬陷,被追自杀于秦狱中。

韩非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变化的。他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之世四个阶段。他认为社会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制度措施都应随之而变。人类社会历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古代的“民不争”发展到当前的“民争”。当今之世是一个“争于气力”的时代。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人口的增长。他认为古代“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后来,人口增加了,“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蠢》。以下引用《韩非子》,只注篇名)韩非子的观点实际上就是说生活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人口绝对过剩了。他把社会的治与乱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人口数量的变化,当然是错误的。在这种“争于气力”的社会中,韩非认为每个人都“挟自为心”,为了自己。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买卖关系。君臣、父子、夫妇,都是互相利用,互相计算的。他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难一》)他还引用别人说的,“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外储说右下》)。雇佣关系中,雇主与雇工都是为自己打算,他说:“夫卖佣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外储说左上》)。

在贫富问题上,韩非认为社会上存在着贫富差别是合理的。因为富是由于“力而俭”,贫是由于“侈而惰”。所以,他反对给贫者以资助、布施。他说:“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惰也,而欲索民之疾作而节用,不可得也”(《显学》),他认为征敛富人以布施贫者,会使得整个社会的民不再“疾作而节用”。

韩非认为“当今争于气力”,所以作为一个诸侯国要想在战国纷争的形势下站住脚,并进一步统治天下,也是要靠“气力”的。他继承了商鞅的思想,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必须搞好农战。他说:“富国以农,距敌恃卒。”(《五蠹》)他还认为搞好农战,“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五蠹》)。为了搞好农战必须实行法治,他说:“官法行,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和氏》)为了把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农业,韩非与商鞅一样,主张抑工商。他认为从事工商业的人可以牟取比农民收入高很多倍的收入,诱使人们脱离农战而去经商务末。同时,他还认为“奸财货贾”,通过粗制滥造器物,买卖华而不实的货品,囤积居奇,掠夺农民。韩非称此为“侔农夫之利”。因此,他主张“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五蠹》)。

但是,韩非对工商业的作用还是有相当的认识的。对于手工业,他曾说:“舟车机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对商业,他说:“利商市关梁之行,能以所有致所无”(《难二》)。正是因为韩非看到了工商业的某些作用,所以他只是要使“商工游食之民少”,而不主张全部禁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