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断代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第980页(550字)

通常指河南安阳所出甲骨卜辞的分期断代。目前学术界多采用董作宾五期分法,将殷墟甲骨文分为五期。在甲骨文研究早期阶段,王国维、罗振玉已经根据称谓定甲骨年代。1928年加拿大人明义士编纂《殷墟卜辞后编》,亦曾根据称谓和字体进行甲骨断代尝试,首先将“历组卜辞”划入殷墟早期。1932年,董作宾撰《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指出十项断代标准,五期分法,由此奠定了甲骨断代的科学基础。其后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对董氏第二期贞人又有所补充。1955年陈梦家发表《殷墟卜辞综述》,在甲骨分期断代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不仅扩大了各期贞人的数字,较董作宾的发现增加四倍,而且从董氏所谓“文武丁卜辞”中分出“午组”、“组”和“子组”卜辞,定其为武丁时代。日本学者贝冢茂树也有类似见解。近年来李学勤将传统定为武乙文丁时代的“历组卜辞”划归一二期,从而引起热烈讨论。由于分期问题直接关系到卜辞材料的运用和商代历史文化的探研,越来越多学者致力于断代研究,其方法日趋严密科学,不仅对卜辞的事类、字体、辞例诸因素进行更为全面的考虑,而且对甲骨的地层现象,钻凿形态也给予相当细致的分析。近年来陕西周原出土数千片两周甲骨,古文字学界亦开始进行初步的断代研究。参见“甲骨断代”、“甲骨断代五期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