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0页(3069字)

通常指抽去具体的社会历史关系来研究人并将人作为研究中心的哲学学说。

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L.费尔巴哈的哲学学说是典型代表。现在也指现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的一大思潮。

费尔巴哈第一次称自己的哲学为新哲学即人本学,也叫做“未来的哲学”。他指出:“未来哲学应有的任务,就是将哲学从‘僵死的精神’境界重新引导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精神境界,使他从美满的神圣的虚幻的精神乐园下降到多灾多难的现实人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哲学不需要别的东西,只需要一种人的理智和人的语言”(《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上卷第120页)。他认为要象这样“用一种纯粹而真实的人的态度去思想,去说话,去行动。”现在的人由于种种原因,还难以办到。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所以他把哲学叫做“未来的哲学”。

现在要做的工作,是“将人从他所沉陷的泥坑中拯救出来。”

费尔巴哈从自然出发,说明了人的产生和人的本质。因此,他的以人为对象的新哲学,也包括自然学。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但他也认为,自然在时间上是第一性的,在地位上则是第二性的;人在时间上次于自然,在地位上则要高于自然。

人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人,只有人才能认识自然。在人的本质问题上,费尔巴哈也对之作了自然主义的规定。

他对人的本质有多种解释。他曾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共同属性,共同的“类”。

这种“类”指的是人人与生俱有的共同的自然属性。费尔巴哈还把人的肌体组成部分或人类存在的物质条件,理解为人的本质。他指出:“可喝的水,即能够成为血的组成部分的水是带有人的性质的水,是人的本质。”“我们……咀嚼食物……把它正式消化,使它变为肉和血,把它的本质变为我们的本质”(《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上卷第530、529页)。在某种场合下,他还把男女两性关系说成是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在男人与女人的对立性中得以存在的。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提出理性是人的本质。

他说:“就是理性、意志、心。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能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是能量,心力是爱。

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下卷第27-28页)。

另外,费尔巴哈也把追求幸福的欲望看成是人天生的本性。在《幸福论》中,他指出人的最内秘的本质表现在“我欲故我在”的命题中。

总之,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然属性,理解为不受社会历史制约的永恒本性。当然,他也曾从社会的角度去规定人。

他指出:“直接从自然界产生的人,只是纯粹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上卷第247页)。但是,个别观点并不能改变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根本性质。列宁曾把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规定为“关于唯物主义的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列宁全集》38卷第78页)。

在伦理观上,费尔巴哈提出了“爱”的哲学,号召用爱把一切人团结起来。“爱”的哲学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核心。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应当一律平等,一视同仁。不论聪明与愚笨,不论有罪与无罪,都应当彼此同情。人与人不仅应当“爱”,而且必须“爱”。因为单独的人不能实现他的“类”的本质。

男性没有女性,女性没有男性,是不完满的。只有在人类的共同性中,人的本质才能实现。

“个别的人所不知、所不能的事,人们集合起来就会知道,会做到”(《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上卷第134页)。费尔巴哈所说的“爱”,除了对他人的爱,还包括“自爱”。

他认为,存在,就意味着爱自己。在幸福观上,他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人具有的,因而追求幸福是道德的基本内容。

意志只有在追求幸福的意义上才是自由的,它服从追求幸福的必然性。人的第一个责任就是使自己幸福,道德必须立足于利己主义原则。

但他反对那种恶的、冷酷无情的利己主义原则,主张善的、富有同情心的利己主义。他认为,幸福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或是各个方面的。

正如性爱的幸福是相互的一样,生产者与消费者,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幸福也是相互的,正义同样是相互联系着的双方共同的幸福。因此人在追求自己幸福时,不要妨碍别人追求幸福。要对已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并试图把这种道德推广到家庭、集团、社会、民族和国家,实现他所谓的“普遍的利己主义”,即最高级的利己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伦理思想,在个别论断上,已具备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含义。但从整体上来看,由于其理论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上的,除了理想化了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其它社会关系。

因此,他的爱的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掩饰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调和阶级斗争的消极作用。

在宗教观上,费尔巴哈倡导无神论思想。他的人本主义也正是在批判宗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他提出宗教的秘密就在人类学中。宗教世界是由人虚构出来、幻想出来的。它是人的心理的投射和异化。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对象化。他指出:“属神的本质不是别的,正是属人的本质,或者,说得更好一些,正就是人的本质,而这个本质,突破了个体的、现实的、属肉体的人的局限,被对象化为一个另外的、不同于它的、独自的本质,并作为这样的本质而受到仰望和敬拜。因而属神的本质之一切规定,都是属人的本质之规定”(《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下卷第39页)。

上帝所以是仁慈的,对全人类具有普遍的爱,是因为“你自己也在爱”。上帝的价值和人的价值完全相等。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崇拜上帝就是崇拜人自身。费尔巴哈认为,宗教造成了社会历史的停滞和人的生活信仰的丧失。因为,在宗教上,上帝的威力至高无上,人的价值则趋渺小。

人越是肯定上帝就越是否定自己。因此,他认为,要彻底克服基督教的危害,就必须建立新宗教即“爱的宗教”。

他提出,人就是人的上帝。

新宗教中没有神的位置,其崇拜对象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仰慕的感情联系,如爱情、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揭露、打击了德国封建制度,是克思主义以前无神论的最重要成果。但它没有认识到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

19世纪50、60年代,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东尔尼雪夫斯基以人本主义为思想武器,批判了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包括存在主义、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人格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等等。他们孤立地只从主体方面去考察人,片面强调哲学以人为中心。

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他们对资本主义表示了一定的不满,认为这种社会存在着不合理性,导致了人的异化。马尔库塞提出,解救人的出路就在于人为了实现自己意志而进行斗争。

弗罗姆提出,只有通过心理革命使人达到精神净化,才能摆脱人的异化状况。哈贝马斯提出了一个理性化改革方案,即强调社会从对物的重视转向对人的重视。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

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不可能看到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