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与无政府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08页(1017字)

权威属伦理学范畴,即靠公认的威望和影响引发人们服从的一种威慑和支配力量。

通常可分为个人、群体、国家等不同主体的权威和政治、军事、宗教、学术等不同领域权威。权威体现一种社会关系,产生于人们联合活动的客观需要。群体活动需要有统一的意志和指挥,因而需要权威。权威的基础和现实形式是随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如原始社会以酋长为最高权威,中世纪以宗教为最高权威,十八世纪以理性为最高权威等等。权威与权力有区别,二者都以服从为前提,但权力依靠的是强制力量,而权威则要借助于威望和声誉。对待权威有两种对立的态度:一是权威主义者,极力推崇权威,视权威为神圣力量;一是反权威主义者,蔑视和否定一切权威。无政府主义者属于后者。

无政府主义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主张立即消灭一切国家,以直接行动建立小生产者的自治联合体。代表人物有施蒂纳、蒲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人。他们宣扬绝对自由,拒斥一切强制和暴力手段,视国家和权威为绝对祸害。例如蒲鲁东就主张“不要政党,不要权力,一切人和公民的绝对自由”;巴枯宁认为“应清除的主要祸害不是资本,而是国家”。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反对思潮,它无视大生产的历史必然性,妄图把小私有制作为社会基础,所以它不是反映资本主义的未来,而是反映它的过去。无政府主义是同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它的要害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克鲁泡特金就认为:“任何专政无论其意图怎样真诚,都会使革命陷入灭亡”。而巴枯宁则公然声称他“憎恶共产主义,因为它是自由的反面”,并说“共产主义的中央集权以吞噬所有社会力量为目标”。与无政府主义相反,马克思主义并不一般地反对国家和权威,它认为政治国家和政治权威将随阶级的消灭而趋于消灭。但是要求在产生国家的社会关系废除以前,一举消灭国家,并把废除权威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个行动,则是不可能的,也是反动的。因为革命本身就是最权威的东西,它必须用非常权威的手段迫使人们接受它的意志。社会主义只是摈弃剥削阶级强加于群众的那种以畏惧、恐吓、欺骗、蛊惑、盲目信仰和个人迷信为基础的权威,但却需要革命的权威,需要无产阶级政党、领袖和无产阶级的权威。权威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权威,就无法保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社会生活愈趋于联合行为,就越需要权威。

进入大机器生产系统和现代化交通组织的劳动者,不能不服从统一的意志和指挥的绝对权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