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38页(1066字)

原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为期50年到60年的发展周期的理论。

为区别于其他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较短周期波动的理论,这种长周期的理论被称之为“长波理论、。

康德拉季耶夫,原苏联经济学家、统计学家。莫斯科商情学会创立人,原苏联第一个农业五年计划制订者之一。在农业统计学方面,发明反映农民买卖商品的所谓“农民指数”。

因1930年工业党案件及组织劳动农民党进行反革命破坏活动被捕入狱,后于1938年被杀。主要着作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的世界经济及状况》(1922年)、《大经济周期》(1928年),主要论文《经济生活中的长波》(1925年)等。

康德拉季耶夫于1925年首次提出他的长波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每一次大循环都有上升(繁荣)和下降(衰退)两个阶段,即所谓资本饥荒期和资本饱和期。

前一时期表现为对资本需求的增加,投资和资本输出的增加,贷款利率提高,新兴产业建设的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就业率上升,长期失业者消失。而随着对资本需求的减少,资本主义经济就进入了第二时期,表现为投资减少,贷款利率降低,新兴产业建设的速度放慢以至停止,失业人数增加。

从上升时期开始,经过下降时期,到下一个上升时期开始之前这段时间组成一个“长周期”或“长波”。康德拉季耶夫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长波:①1780年末或1790年初到1844~1851年;②1844~1851年到1890~1896年;③1890~1896年至1914~1920年的高涨(1914~1920年开始低落)。

每个长波均持续50年到60年。康德拉季耶夫坚持认为,长波的存在“不论怎样,是很可能的”。但他没有提供系统的理论,只是略述了某些有关因素(物价水平、利息率、工资、对外贸易、生产以及消费等)。

康德拉季耶夫的经济理论在当时的苏联受到批判,但他的“长波”理论在德国、荷兰、英国、奥地利较为流行。

在三十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彼特根据“长波”理论,也把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长波并指出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与技术革新有关系,他把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作为各个长周期折标志。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仍有一定影响,如关于自近代以来已经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现在正在进行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观点和划分方法,就是以“长波”理论为基础的。

上一篇:混合所有制 下一篇:康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