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477页(1378字)

研究经济发展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以及在这个空间内存在的各种性质不同和运动状态不同的物质,包括各种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总和。它对于人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向人类提供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生存场所和发展物质文明、文化生活的各种建设资源。人类离不开环境,同时,人类活动又在不断地改变着自身周围的环境。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环境经济问题。

环境经济学以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人们的经济活动既能取得好的、近期的和直接的效果,又能取得好的、远期的和间接的效果,为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各项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与方法的依据。研究的内容主要是:(1)环境经济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制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理论与方法等。(2)生产力布局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包括对国家资源(水、土地等)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能源结构与供热方式;城市建设布局、规模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和合理布局;以及郊区农业生产力合理布局等。(3)防治污染的措施和经济效果问题。(4)环境管理的经济方法。(5)环境资源的费用和价格问题。

(6)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这四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环境经济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际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50年代末和60年代,环境问题同人口、粮食、能源和资源等成为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尤其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生种种骇人听闻的“公害”事件。大气、河流被严重污染,不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而且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在治理和防治公害的社会需要推动下,环境科学迅速地发展起来,环境经济学应运而生。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边缘学科,具有技术性和阶级性两重属性。

它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带有很强的技术性。例如,无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环境问题的产生和严重化都是现代生产力在发展中带来某种负作用的结果,要解决它,当然要从生产组织和技术方面采取措施。

在这方面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但是,由于人们阶级立场、政治态度以及思想方法的不同,在环境经济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和观点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例如,西方环境经济学渊源于福利经济学,其主要理论基础是“主观效用价值”论。这是社会主义环境经济学不能接受的。社会主义环境经济学只能以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在我国,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关系到子孙后代和当前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严峻课题。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已被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和经济科学发展规划。近年来,在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产力合理组织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阅读书目】:

《环境经济问题》,童宛书等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环境经济学概论》,甘泽广等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环境经济学》,(英)科特雷尔着,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