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546页(972字)

又称“图书馆事业经济学”、“图书馆活动经济学”。

研究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活动中的经济现象及经济规律的学科。介于图书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图书馆经济学认为,图书是人类智慧和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可以使人们产生或增加社会使用价值的“第三资源”;图书馆工作可以节约或浪费作为智力资源的蕴藏者、开发者和补充者的各类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时间;图书馆活动(藏书补充、流通、编目、管理等)既可作宏观分析,探求能反映图书馆投资和效益的综合指标体系,又可作微观分析,寻找反映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经济效率指标。图书馆经济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图书馆事业和经济的相互作用,从科学知识传递、积累、发展,从劳动力的培养和科研、教学、生产与图书馆的关系,来认识图书馆的地位,以便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提高图书馆工作的经济效果和管理水平。图书馆经济学主要研究:(1)图书馆经济学原理,包括图书馆的经济性质、经济功能、经济理论范畴等。说明图书馆资源、图书馆物质基础、图书馆的经济效率诸问题的特性,并阐明图书馆劳动的性质、图书馆有偿服务等现实问题。(2)经济发展与图书馆的关系。包括图书馆的经济资源(条件)和图书馆事业对经济带来的效益两方面。前者侧重说明经济发展与图书馆发展的相应关系,后者侧重探讨图书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图书馆活动过程的经济效率。

重点研究人力、财力、物力的分配、使用问题。包括图书馆投资效果、图书馆服务效率指标、劳动定额与工作质量指标、图书馆现代化的经济效益等问题。

(4)图书馆经济理论流派,国外图书经济理论评价等。

“图书馆经济学”一词,我国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

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杨昭返的《图书馆学》一书,把“图书馆经济学”列为图书馆学结构的一个部门。

但作为一门学科,则形成于70年代以后的苏联。我国在80年代初开始了对这门学科的研究。

。【阅读书目】:

《图书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概述》,彭长城、柳红专,《图书馆》1985年第4期;《图书馆经济学——不可忽视的一门新兴学科》,唐贵荣,《四川图书馆学报》1987年第1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