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地理学
书籍:社会科学学科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1077页(653字)
研究犯罪现象的空间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犯罪现象不仅有时序上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研究这些特征及其规律性,是犯罪地理学的主要任务。犯罪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基本理论及方法论。
包括犯罪地理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历史发展过程,自然与人文因素(环境)对犯罪现象的影响,犯罪区域性的主要特征,犯罪现象区划和犯罪预防的区域规划等。(2)具体区域犯罪现象的分布规律。可分:世界主要区域犯罪分布情况,中国主要省份犯罪分布情况及城市与农村犯罪行为的比较研究等。
人们很早就注意犯罪的空间分布问题。
17世纪时,法国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就对犯罪现象的地理分布问题进行了阐述。19世纪30年代,法国以凯特林和A·M·格里为代表的犯罪制图学派,曾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犯罪的地理分布上,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将犯罪作为社会条件的必然反映在地图上。20世纪20年代,以埃尔·涅斯特·伯查斯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深入研究城市区域犯罪状况及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对犯罪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提出了不同地区犯罪差异性理论,论述了这种差异性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条件及其他区域因素的关系。犯罪地理学在我国尚待建立。
。【阅读书目】:《犯罪地理学初探》,祝晓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