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大工业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46页(998字)

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是指广泛使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它随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而产生,是产业革命的产物。

马克思把机器大工业看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在欧洲一些资本主义最先发展的国家(首先是英国),工场手工业有了广泛的发展。

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使工人专门从事一个零件或一道工序的操作,提高了劳动熟练程度,为机器大工业培养了一大批有技巧的工人。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还使工具日益专门化,把系统的劳动过程分解为许多个别的操作,提供了从手工工具过渡到机器生产的条件。

由于市场的不断扩大,以手工劳动和手工工具为其技术基础的工场手工业,远远不能适应对工业品的日益增大的需求。正象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创造出来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23·407)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便将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运用到生产过程之中。1735年英国约翰·怀亚特宣布发明纺纱机,从此揭开了产业革命的序幕。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纺纱机被普遍使用,到八十年代制成了实用的蒸汽机。十九世纪,英、法、德、美、俄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通过产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

马克思指出:“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23·408)机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迅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促使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社会化。

资本主义经济凭借着机械化生产的优越条件,通过大工业“不断更新的生产革命”(25·1027),“无情地排挤掉以往的一切生产方式”(25·1027),确立了自己的统治。机器大工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选4·256)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大工业中心,这里“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23·552),即革命的工人阶级,而且人数不断增加,力量不断增强,工人阶级作为“革命社会主义的天然代表”(35·229),登上了历史舞台。

上一篇:存款透支 下一篇:大工业的技术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