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工业化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795页(832字)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以实现工业化为经济发展最终目标的理论思潮。
它对早期经济发展理论具有重要影响。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尚未实现工业化。
因此,发展中国家摆脱经济不发达状态的根本出路在于加速工业部门的发展。只有工业发展了,才能突破传统经济的制约,不断提高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水平,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整个国民经济纳入工业化的发展轨道。该理论还认为,实现工业化的核心问题是资本形成。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鼓励资金集中投向工业部门,以扩大就业,加快资源的开发。
为实现工业化,发展中国家还应实施计划化,通过计划管理,克服市场机制不健全和私人经济的短期利益所造成的局限性,以合理、有效地动员和配置有限资源。在工业化发展的具体道路上,惟工业化理论还提出了两种可供选择的战略模式: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前者强调面向国内市场,通过政府的保护和支持,推动进口替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进而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后者强调面向国际市场,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扩大出口加工业的发展规模,增加出口创汇,形成工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谋求工业化也是战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摆脱对帝国主义依附的普遍愿望,因而该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支持。不少发展中国家为此制定了许多工业化发展战略、计划,并付诸于行动,在战后初期形成了工业化高潮。
但是,许多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工业化不能包括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全部含义。正是这种理论的片面性,导致发展中国家实践上过分强调工业增长的作用,忽视农业发展的必要性;过分强调资本作用的惟一性,忽视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过份强调计划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忽视市场机制的培育及其作用的发挥。
结果,发展中国家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农业却停滞不前,粮食问题严重,贫富差距扩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社会矛盾激化,生态环境被破坏等。因此,他们主张发展中国家应从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战略转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