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

书籍:世界经济学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21:33:28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378页(775字)

通过发行货币和增减存贷款所保持和提供的流通过程中一定的货币量。

西方国家统计货币供应量的指标一般分为3种,即M1、M2、M3。M1=通货+活期存款;M2=M1+小面额定期存款;M3=M2+大面额定期存款。

M1为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2、M3为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指标分为两大类。

M1与上述M1内容相同:M2一般指M1加准货币(指那些很容易转换成货币的资产,如定期存款、政府短期证券、储蓄公债、保险单等等)。美国货币供应量指标非常复杂,而且经常修改。

截至20世纪80年代中,货币供应量分为4种,即M1、M2、M3和L。M1=通货+活期存款+非银行发行的旅行支票+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其他支票存款;M2=M1+过夜回购证券协定存款(RPS,也可意译为“即期回购证券协定存款”)+欧洲美元存款+储蓄和小面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3=M2+大面额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定期RPS和定期欧洲美元存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的差额;L=M3+其他流动资产(如储蓄债券、财政部的短期国库券、银行承兑票据和商业票据)。

中国的有关指标分为3种,即M0、M1、M2。M0=现金;M1=M0+企业可转账存款;M2=M1+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货币供应量是研究经济形势的重要指标之一。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要量如相适应则物价稳定;反之,则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在西方国家,通常更多地采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来研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和物价增长率等经济指标进行比较来研究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度,物价上涨是什么原因等问题。西方国家如美国,对货币增长率规定一定的增长目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设法调整货币政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