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最优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06页(736字)
具有以下性质的资源配置状态,即任何形式的资源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人受益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任何人受到损害。
这一概念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Pareto,1848~1923)提出来的,并由此而得名。人们通常也把使至少一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资源重新配置称为帕累托改进,所以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已不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福利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福利经济学的许多内容都与研究如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有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的条件一般也称为帕累托最优条件,可分为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生产和交换均达到最优的条件这三类。
交换的最优条件是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的消费者均相等;生产的最优条件是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使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所有场合均相等;生产和交换均达到最优的条件要求任何两种产品生产时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时的边际替代率。西方学者认为,在一些经典的假定下(例如生产过程不是规模收益递增的,不存在外部影响,等等),完全竞争的市场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概念虽然在理论分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它的局限性也是相当明显的。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受损的资源配置的变化。事实上,几乎任何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变化都会具有这种性质。但按照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标准,人们无法对这种变化是增进还是减少了社会福利做出判断。因此,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概念对于制定和实施实际的经济政策来说,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