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效用最大化模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741页(810字)

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需求理论分析家庭规模的经济决策的微观经济模型。

此模型是以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在1960年发表的论文《生育率的经济分析》为开端建立起来的。消费者需求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在偏好不变的前提下,理性的消费者在有限的收入范围内满足多种消费欲望时,其行为总是以效用最大化为原则。贝克尔运用这一理论说明家庭生育决策。他首先假定夫妇决定生孩子的意志是合理的行为,同时认为孩子类似于耐用消费品,父母打算从孩子身上享受长期服务。

把孩子看作耐用消费品并不意味着父母是想得到孩子的劳动和收入,而是意味着孩子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效用源泉,因此贝克尔的理论是以发达国家为对象的。贝克尔认为:家庭在有限的收入范围内,将选择孩子数量和其他消费品数量的最佳组合,以取得效用最大化。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孩子效用最大化模型,我们可用下图来说明。在图中,家庭在孩子N和其他资料M之间进行选择,以取得最佳组合。

在最初预算约束线为aa的情况下,Na是使家庭效用达到最大时的最佳孩子数。当收入水平提高,预算约束线由aa移至bb时,只要孩子质量不变,最佳孩子数将由Na增加到Nb,也就是说,当收入提高时,人们通常愿意多生孩子。由此可见,贝克尔和尔萨斯一样,承认收入对生育率所产生的正效应,或称为收入正效应。这是贝克尔关于家庭生育决策的初期模型,此模型为生育率的经济分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然而,此模型所阐述的收入对生育率的正效应却于现实不符。因为发达国家的生育率转变以及同一国家内部不同阶层间生育率的差别都表明,生育率是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不断下降的。从理论上讲,收入水平的提高本应起到提高生育率的作用,然而现实却导致生育率下降。为此更多的西方学者开始从事此方面的研究,贝克尔本人则通过孩子质量和数量的替代选择模型来解释收入正效应的抵消因素。

上一篇:生育的经济决策 下一篇:时间配置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