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古语词今用词典

睚眦

书籍:古语词今用词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04:07:20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四川辞书出版社《古语词今用词典》第286页(558字)

也作“睚眦”、“厓眦”、“睚”。

瞪眼怒视,借指怨恨。战国时,韩国大臣严遂逃亡齐国,欲找人刺杀韩相韩愧。闻勇士聂政之名,厚礼相待,并以重金为聂母祝寿。

聂知严遂之意,但要奉养老母,不敢以生命相托,直至母死后,才对严说:“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贤德之人因受羞辱,有怨恨之意、愤激之情,前来亲近穷乡僻壤的人,我怎能默然不动呢?)愿为知己者死,因独自去到韩国,杀了韩傀。

自己也剖腹而死。(《战国策·韩策二》)《史记》作“睚眦”,《汉书》作“厓眦”,《晋书》作“睚”。

今沿用本义,并有发展。

①瞪眼怒视。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十:“他受不了百口嘲谤,也忍不下万目睚眦。他这一生气完了!他不能交代。”

②借指怨恨。唐弢《琐忆》:“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文摘周报》:“当孩子明白,在父母面前自己悔悟的眼泪多是白流之后,也就不再流泪或讨饶,开始睚眦父母的棍棒教育,在心理上走向了可怕的逆反。”

上一篇:学子 下一篇:古语词今用词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