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权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9:5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17页(1050字)

【生卒】:1378—1448

【介绍】:

号大明奇士、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初封于大宁(今河北北部),故称宁王,后改封南昌。

谥号献,世称宁献王。明永乐前后,王室争权倾轧剧烈,朱权自危,乃“日与文学士相往还,讬志中举。”(《明史·本传》),寄情于戏曲、游娱、辞道,以求保全,终身无所追求。作杂剧十二种,现存两种。

戏曲理论着作有《太和正音谱》、《务头集韵》、《琼林雅韵》,后二种已佚。《明史》卷一一七有传。

《太和正音谱》二卷,写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又名《北雅》,是一部戏曲文学理论、戏曲音乐理论和戏曲史料着作,又是现存最早的曲谱。书中选录了北曲牌三百余个。

录存了元及明初的杂剧作品目录,对于杂剧的体制、流派、制曲和演唱方法等,都提出了看法,尤其注重音韵格律方面的成就。朱权着重品评了元代、明初九十八位剧作家的艺术风格,但评语较为空泛。

如说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郑德辉之词如“九天珠玉”,白仁甫之词如“鹏搏九霄”等等。这种以形象解抽象的办法,承继了唐代司空图《品》的传统,很为后人所效法。

其得在于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其失则意义含混,而且由于朱权偏见的局限,片面强调音律之和谐,文词之华丽,所以评论多有不切当处。

朱权还在《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中,按作品的题材进行分类。

其中有神仙道化、忠臣烈士、逐臣孤子、风花雪月、悲欢离合等,初步接触到作品的社会意义。

在演唱方面,朱权提出:“丑唱最要稳当,不可做作,好咂唇、摇头、弹指、顿足之态;高低、轻重、添减太过之音,皆是市井狂悖之徒,轻薄淫荡之声,闻间能乱人之耳目,切忌不可。”这些意见不仅针对元明间的演出现状而发,对后代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朱权在戏曲理论方面,全面继承了元燕南芝庵《唱论》的观点,并且加以发挥。

为规范写作和演唱的韵律,他还把主要宫调的曲牌详加考订,定成声韵谱,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朱权指出:“杂剧之说,唐为传奇,宋为戏文,金为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这是对我国明传奇以前的戏曲样式明确的划分。这些认识一直沿用到现代,成为戏曲史研究的基础。

朱权由于站在封建贵族的立场上,把戏曲艺术看作是“太平盛世”的产物,对戏曲艺人也时而流露鄙视的观点。这些都是他的阶级偏见造成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