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词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07:53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32页(549字)

宋代出现的一种说唱文学体裁。

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文体,又称余、长短句、近体乐府。它兴于中唐,至晚唐五代作者渐多,至宋而大成,宋人雅集,多喜唱词以侑觞。

但是它在音乐上只是一种简单的歌唱,每次只唱一阙,每阙只唱一遍。

后来为了配合宋人在娱乐上的需要,乃有鼓子词的产生。

所谓鼓子词,就是用一个曲牌而连续唱,徒歌不舞,以咏故事。

宋代出现的鼓子词,有两种组织方式:一种为横排式,用同一词调歌咏并列的同性质的故事。如北宋着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采桑子》十一首,便是用十一首《中吕宫·采桑子》,来咏唱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的。另一种为直叙式,也是以一调来歌咏一个故事的头头尾尾,如北宋作家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散韵结合,又说又唱,用同一词调反复歌咏一个故事的首尾。

全篇一曲起,一曲结,中间十曲分别叙述唐元稹《莺莺传》本事。它直接影响金代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所以清人毛西河在《词话》中,已把它当作戏曲之祖。近代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也认为它对后来戏曲有较大的影响。

鼓子词现存者除欧阳修咏西湖景物的《采桑子》赵令畤咏《会真记》故事的《商调·蝶恋花》外,《清平山堂话本》保存的《刎颈鸳鸯会》,一般也认为是鼓子词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