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蝴蝶派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2:4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63页(694字)

是活动于民国初年的小说流派。

它起源于光绪、宣统年间的言情小说,至民国初年,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低潮,导致文化上的逆流出现,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以上海为大本营,开始风行全国,盛极一时。直到“五四”以后,才受到新文学势力的批判,但其影响仍然存在,建国后才逐渐消失。

它本来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文学团体,只是一些具有封建文化修养,又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影响的遗老遗少和“洋场才子”,在从事小说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惯于描写才子佳人哀艳悲剧的共同倾向,于是人们便以他们常用鸳鸯蝴蝶来比喻这些才子佳人,而称他们为鸳鸯蝴蝶派。后因他们在前后办过的《民权素》(1914-1916)、《小说丛报》(1914-1918)、《礼拜六》(1914-1923)等一百多种小说刊物中,以《礼拜六》的时间较长,影响较大,有人又称他们为“礼拜六派”。

他们的文学主张是,宣传地主资产阶级的趣味主义,把文学当作高兴时的游戏,失意时的消遣,以迎合小市民的艺术趣味为宗旨。“大率开篇之始,以生花笔描写艳情,令读者爱慕,不忍释手;既而转入离恨之天,或忽聚而忽散,或乍合而乍离,抉其要旨,无非为婚姻不自由而发挥文章而已”(蒋箸超《白骨散·弁言》)。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早期多为骈四骊六的文言,“五四”后多用白话。其代表作家作品有,徐枕亚的《玉梨魂》、吴双热的《兰娘哀史》、李定夷的《美人福》等。个别作家的作品,对现实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横暴,家庭的专制,婚姻的不自由等进行了暴露和揭发。

上一篇:政治小说 下一篇:诗言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