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往神游,设身处地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48:0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609页(619字)

指作家创作时,要真切体验人物的性格、处境与心情,以达“肖似”之目的。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卷二《词曲部·语求肖似》中说:“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暂为邪辟之思;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

”这段话强调文学作品内容方面的肖似,要作家“设身处地”去代人物“立心”“立言”。李渔还在同书《词别繁减》中提出“设身处地”的另一方面,即作家要从演员和观众方面着想,“既以口代优人,复以耳当听者,心口相维,询其好说不好说,中听不中听。”李渔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也说:“笠翁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此其所以观听咸宜也。”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创作一向强调要代圣贤立言。明代传奇创作更大量充斥着陈腐的说忠教孝作品,不顾人物身分,生硬说教,完全成为封建礼教的传声筒。李渔在这种空气中,明确提出要为人物、为演员、为观众“设身处地”,甚至提出写坏人坏事时,作家也应“舍经从权,暂为邪辟之思”它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元人崇尚“当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戏曲、小说等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封建统治阶级“代圣贤立言”的陈腐标准,在戏曲、小说的评论中逐渐被淘汰,而代之以科学的典型化原则。

上一篇:结构 下一篇:以主待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