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诗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诗歌卷》第51页(978字)
抗日战争爆发后形成的诗歌流派。它主要活跃于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具有革命进步的思想倾向和现实主义的诗风。1937年10月16日,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于武汉创刊,1941年9月在重庆终刊,共编印7集。编者在《愿和读者一同成长——代致辞》里提出:革命文学应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一同成长。作家要用坚实的爱憎真切地反映生活,一面提高民众的情绪和认识,一面使自己也受到激励和推动。《七月》作为综合性刊物,刊载新诗数量不很大,但编者重视诗歌体裁,将它放到显要的地位,团结了一批诗人。1941年7月,胡风主编出版了大型诗歌丛书“七月诗丛”第1辑,除第1种为14位诗人的合集外,另有10位诗人的11种单人集。他还编印“七月文丛”,内收3种诗集。1945年至1946年10月,胡风又编辑综合性《希望》月刊2集,辟有诗歌专栏。在编辑这些刊物和丛书期间,胡风发表了10余篇诗歌论文,倡导革命现实主义诗歌。他在理论引导和团结诗人方面,为七月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七月》、《希望》、“七月诗丛”、“七月文丛”上发表诗作的有胡风、艾青、田间、鲁藜、天蓝、邹荻帆、亦门、孙钿、侯唯动、苏金伞、辛克、庄涌、彭燕郊、钟瑄、方然、冀汸、绿原、杜谷、芦甸、郑思、化铁、徐放、曾卓、牛汉、胡征、朱健、朱谷怀、鲁煤、罗洛等诗人,除艾青、田间等少数人在抗战前就已发表诗作外,多数是刚踏上诗坛的年轻人,其中不少人是在胡风的影响下成长,才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在民族民主革命的年代里,以《七月》为阵地的诗人们,虽然分散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国统区、前线与敌后等不同的地区,创作上也各有面貌,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表现出共同的倾向。他们投身于时代斗争的洪流,敏锐地从生活中捕捉诗的灵感,对客观世界进行主观抒情,诗中有着火热的激情与鲜明的爱憎。他们重视诗的社会效用和审美要求,强调诗歌要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斗争,力求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统一,政治与艺术统一。他们的诗作与民族和人民的斗争息息相关,具有革命进步的政治倾向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在诗的形式上,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自由体诗的优良传统,除少数诗作近于半格律体以外,大多采取自由奔放的形式。人们将《七月》和“七月诗丛”的刊行,称为七月诗派的前期,而将《希望》的刊行称为它的后期。该派于五十年代初期停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