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棉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537页(1138字)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异名 满天星、木棉花、接骨莲(云南)。
基源 为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野棉花的茎叶。
原植物 野棉花Anemone vitifolia Buch.-Ham.et DC.
历史 《植物名实图考》中转载《滇南本草》所述野棉花:“味苦、性寒、有毒。下气,杀虫,小儿寸白虫,蚘虫,犯胃用良。
此草初生一茎一叶,叶大如掌,多尖叉,面深绿,背白如积粉,有毛,茎亦白毛茸茸。
夏抽葶,颇如罂粟,开五团瓣白花,绿心黄蕊,楚楚独立,花罢蕊擎如毬,老则飞絮随风弥漫,故有棉之名”。再参照其附图,应即本种。
余项参见“野棉花根”条。。
【化学】:
全草含微量的毛茛甙。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3
【药性】:
性味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有小毒。” ②《新华本草纲要》:“味苦、辛,有毒。” ③《湖南药物志》:“苦、辛,有大毒。”
功效 理气,杀虫,祛风湿,接骨。
主治 ①《中药大辞典》:“治鼻疳,目翳。”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肠炎,痢疾,蛔虫病,钩虫病,捣烂敷大椎穴治疟疾。” ③《新华本草纲要》:“治跌打损伤,风湿骨节痛,肠炎,痢疾,蛔虫病,疟疾,黄疸,胃寒痛,咳嗽气喘,内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烂塞鼻或外敷。
使用注意 本品含有大量白头翁素,过量服用时,可致头晕,呕吐,四肢麻木等中毒症状,故内服宜慎。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①《湖南药物志》:“治目翳:野棉花嫩芽3枚,烤软揉成团。先在手腕上太渊穴位上入一有孔铜钱,药敷钱上,布包扎,1~2小时取下。左翳贴右,右翳贴左。
” ②《湖南药物志》:“治鼻疳:野棉花全草捣烂,以布包塞鼻。” ③《昆明民间草药》:“治疥癞疮毒:野棉花叶适量,捣烂外搽患处。” ④湖南科技情报《医药卫生》1972:“治胆道蛔虫病:野棉花茎、叶制成100%的浓缩煎液,日服2次,每次30~4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