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楚辞集校集释下

眴兮杳杳,孔幽默。

书籍:楚辞集校集释下 更新时间:2018-09-10 18:20:0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569页(4850字)

【集校】:

迁:眴兮窕,孔静幽墨。

洪兴祖:眴兮杳杳,孔幽默。校语:《史记》作窈窈[按,黄善夫本《史记》作“窈窕”,与洪所见非同一本,详见朱季海条校语。]。

一云孔静兮。

《史记》默作墨。

朱熹:眴兮杳杳,孔静幽默。校语:兮字一在杳杳下。静下一有兮字。

默,《史》作墨。

黄省曾、庄允益:同朱本。

明繙宋本:同朱本。校语同洪本。

朱多煃:兮杳杳,孔静幽静。

汪瑗:眴杳杳兮,孔静幽静。

毛晋:同洪本。

戴震、汪梧凤:眴兮窈窈,孔静幽默。校语:窈窈,一作杳杳。默,《史记》作墨。

奚禄诒:窕,一本作杳杳。

陈本礼:窕,从《史记》。

一作杳杳。墨,一作默。

刘师培:今本《史记》或作窈窕。

徐英:兮字当在杳杳二字下。

从下上文例也。姑易之。

闻一多:眴□杳杳〔兮〕,孔静幽默。

校语:“眴兮”当作“眴眃”,句末当补兮字。

眴与眩古字通。(《文选·剧秦美新》注)《文选·思玄赋》“儵眩眃兮反当闾”,旧注引《苍颉篇》曰“眩眃,目视不明貌。

”王注曰“杳杳,深远貌也。”“眴眃杳杳”四字义近,犹下文“孔(空)幽默”亦四字一义也。

今本因眃缺损作云,草书 形近,遂作兮。句中眃作兮,后人复删句末兮字,则与全篇句法不一律矣。

姜亮夫:默,《史记》作墨,《正义》曰:“墨无声”;则墨亦借字也,详注。

沈祖緜:杳杳,《史记》作窈窕。

吴棫《韵补》引作杳杳。

朱季海:窈窈字从洪氏《补注》本引,刘承干覆刻蜀大字本《史记集解》作“窈窈”,与洪引正合(覆蜀本从蒋天枢校);《史记》自宋黄善夫本以下俱作窈窕,旣与《楚辞章句》作重言者不相应,又汲古阁刊单行本《史记索隐》出“眴兮窈窈”云:“窈,音乌鸟反”,而不爲窕字作音,知唐本初无此谬也。“默”亦当从《史记》作“墨”。

荀子·解蔽篇》曰:“《》云:‘墨以爲明,狐狸其苍’,此言上幽而下险也”,杨《注》:“墨,谓蔽塞也”;郝懿行曰:“墨者,幽暗之义”,是也。据荀引《逸诗》,知“墨”者,“明”之反,正与“幽”义相成。(《楚辞解故》初编)

【集释】:

王逸:眴,视貌也。

杳杳,深冥貌也。孔,甚也。

《诗》曰:亦孔之将。默,无声也。

言江南山高泽深,视之冥冥,野甚淸净,默无人声。

洪兴祖:眴,与瞬同。《説文》云:开阖目数摇也。

汪瑗:眴,频视貌。杳杳,深冥貌,无所见也。孔静幽默,言寂然无所闻也。承上滔滔、草木莽莽而言也。

黄文焕:杳杳幽默者,入伤徂之怀,万景无不荒寂也。

眴兮杳杳者,目数视而不得所可见之处也。失意失神之中,见日月而皆若无光,顾河山而尽成途也。

孔静幽默者,因眴而及听也。

杳杳则幽,幽则默矣。

无象可觌之谓幽,无声可闻之谓默,声象交废之谓孔静。目旣不见,耳亦不闻,如此景况,如此心,竟入于鬼界矣。

岂复知有人世喧动之乐哉?眴兮杳杳,画出愁人眉目,千载如见。孔静幽默,承汩徂尤,旣曰徂南,道涂之中,何限闻见。

乃以愁况入其中,如声如瞽,但有现前,皆成幽默,写至此。

王夫之:杳,静。幽默,愁于心,神志衰沮也。

林云铭:举目荒寂,国事民生可知。

蒋骥:杳杳则无所见,默则无所闻。盖岑僻之境,昏瞀之,皆见于此矣。

屈复:二句正言汨水之气色阴森,俨然鬼景。

戴震:眴,扬雄所谓目冥眴而无见也。窈窈,言山谷之深。

刘梦鹏:眴,瞥视貌。窕,山深邃意。《丹铅録》所谓溪山窕而幽深者也。

湘沅之间,其地多山,故其景如此。

陈本礼:眴,瞑眩也。此临渊而叹,其水之深与水之色,黝然而幽也。葢水至深则色必黑,无风则波平而孔静矣。

眴兮二字,妙。眼视汨水深黑处,卽投死之所,有不忍视不能再视之意,故目爲之眩,而神爲之昏也。

王闿运:言无人诉怀也。

沈德鸿:惊风土之异,故目屡动也。

闻一多:首句原作“眴兮杳杳”,此眴下一字,疑当作眃。眴眃古字通。

《文选·思玄赋》旧注引《苍颉篇》“眩眩,目视不明貌。”与杳杳义合。此本作“眴眃杳杳兮,’眃缺损作云,草书云兮形近,因作兮。句中眃兮,后人乃删句末兮字也。

尔雅·释诂》“孔,间也。”案孔爲间隙之间(名词),亦爲闲暇之闲(形容词)。

(孔之言犹空也,空,有名词、形容词二义,故孔义亦然。)此孔字训闲暇,与静幽默三字义俱近。

文怀沙:眴,看。

杳杳,渺茫。孔,非常。(《屈原集》注)

姜亮夫:杳杳,《史记》作窈窕者,声近义通字;然以义按之,当作杳杳,《尔雅》“窈窈,深也”;后人多见窈窕连文,遂易爲窈窕矣。

窈窕古皆作好字解,无当于深远之义也。窈与杳古同音通用,如杳冥之作窈冥矣。

王逸注:“杳杳,深冥貌”,与《説文》深远义亦同。

默,古多以爲静默字,字又作嚜、嘿,《史记》因爲墨耳。眴兮二句,言江南山高泽深,视之杳杳无所见,野甚清静,听之静默无所闻;盖僻远之境,昏瞀之情,皆见于此也。

刘永济:此行更写出辰沅荒陋之状。

言视之无所见,听之无所闻。(《屈赋音注详解》)

朱季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録《怀沙》之赋曰:“眴兮窈窈,孔静幽墨。”《集解》引徐广曰:“眴,眩也。”裴释此赋,全本叔师,偶存徐説,以见异文而已。独此一条,舍王取徐者,颇谓今《注》陈义疎阔,本无足取,谅非叔师之旧,故徐氏补之,裴氏因之,《正义》注此云:“言江南山高泽深,视之眴,野甚淸净,漠(今作歎,此从《章句》)无人声。”亦与今本颇异,知此《注》唐宋之际,故尝窜乱也。

寻《説文·目部》:“,目摇也。从目,匀省声。

眴,或从目、旬(段《注》:旬声)。”又:“瞚,开阖目数摇也。从目,寅声。”是“眴”卽“”之重文;眴、瞚音义俱近;瞚盖眴之后出字,今録于部末,当是写《説文》者据他书附益之耳。

洪氏所引卽瞚字义,以説《怀沙》,亦爲无取。今谓“眴”之爲言犹“敻”也。《説文·部》:“夐,营求也。

”段《注》:“营求者,围帀而求之也。帀而求之,则不遐遗矣;故引伸其义爲远也。《韩诗》‘于嗟夐矣’云:‘远也。’《毛诗》作‘洵’,异部假借字。”段引《毛诗》,见《邶·击鼓》:“于嗟洵兮”,《传》云:“洵,远”,陆氏《音义》:“洵,呼反。

……《韩诗》作夐,夐亦远也。”“眴”、“洵”同部,是“眴”之爲“夐”,犹“洵”之爲“夐”,其爲“远”义亦一也。夐爲远者,段以爲引伸其义,诚不爲无见,然夐、远古音同在元部,亦一语之转,孳乳爲二名耳。洵、眴古音在眞部,“洵兮”、“眴兮”,亦可读爲迥。

《説文·辵部》:“迥,远也。从辵,冋声。”又《冂部》“冋,古文冂”;“林外谓之冂,象远界也”,是迥音义俱受之冋,冋、迥并有远义也。冋古音在庚部,庚、眞相协,故不乏其例矣(详段氏《六书音均表》)。

试卽楚音求之,依《离骚》)(均、名相协)、《哀郢》(天、名相协),则眞或读如庚,是眴或读如迥;据《湘君》(浅、闲、翩相协)、《抽思》(进、愿相协),则眞或读如元,是眴又或读与夐、远字同。要之:洵、眴,冋、迥,夐之爲远,虽言有楚、夏,而本出一氐,方音小异,相爲转语耳。

“杳”借爲“”。《説文·木部》:“杳,冥也,从日在木下”,非此所用;又《説文·日部》云:“,望远合也。从日、匕;匕,合也。

读若‘窈窕’之‘窈’”,此其义也。《史记》字正作窈,知《説文》“读若”,犹仍三闾、门之旧矣(《説文·穴部》:“窈,突远也。从穴幼声”,音义皆与相近)。

屈赋此者,良以孟夏南行,草木盛长,湖泽之中,幽深蔽闇,前路修阻,远望然,寂无声闻,类非人境,故感而成篇也。《乱》曰:“脩路幽蔽(故书字作“拂”,义见《离骚解故》),道远忽兮”,与此物色正同,旣并是卽目,故写景如画矣。(《楚辞解故》初编)

苏雪林:“眴兮”句係属目所见,弥望无人,但见一片荒凉之景。“孔静”句係属耳所闻。似原来居民亦皆逃散,环境变得旣寂静,又沈默。

郭在贻:杳杳,《説文》:“,望远合也,读若窈窕之窈。

”段注:“合者,望远则其形不分,其色不分,其大小高下不分是也。”今谓此字当卽杳之本字。

杳字《史记》作窈,而字《説文》读若窈,是杳、音同,殆可通假;“望远合”之义,亦与“眴兮杳杳”之文意契合无间,故爲杳之本字殆可断言矣。

吴孟复:眴,又“”,《尔雅》:“,冥也”,《疏证》:“眴之爲言荒忽(卽今语恍忽)也”,与“眴”义亦近。盖就目言之爲眩,就目所见物言则爲恍忽。杳杳,《史记集解》(刘承干覆蜀大字本)引作“”。

《尔雅》:“冥,也(作“幼”者爲字之讹)。”又按《淮南·脩务训杳》:“笼蒙之状”,高诱注:“笼蒙犹妙”。

冥”,“妙”之声转;“笼蒙”倒言之爲“矇眬”。

是“杳杳”义同“矇眬”。

此句承上“草木莽莽”,言山深林密,视之矇眬、恍忽。孔静,《老子·王逸注》“孔,空也”。

《后汉书·孔衍传·注》“孔之言空也”。按《尔雅·释诂》:“孔,间也”、“穴也”。间、穴卽今言孔洞。洞之爲状,则空则深。

王逸释孔爲甚,以爲副词,。此句是説,山空境幽,静寂无声。

蒋天枢:眴,叔师注“视貌”,视何以曰“眴”?《庄子·德充符》“眴若”,《释文》引司马彪注:“眴,惊貌。”是“眴”爲表现人在警惕不安时眼睛转动情貌。杳杳,状四周草木深冥。

何剑熏:当作眴眴杳杳。眴,古书作,第二字,只作“=”,全句爲=杳=,当表示第二字之“=”脱坏,写者乃将字所从兮字离爲两字,遂成今状。句末脱兮字,可从闻説补。

孔之训甚,故书甚多。疑此孔字不当训甚,乃空之假借字。

空、孔同属深牙音,故可通作。《周礼·考工记》:“眡其钻空而惌。”《史记·本纪》:“爲匿空旁出。”两空字皆借爲孔。

《老子》:“孔德之容。”河上公《注》:“谓空虚能容矣。”是又借孔爲空矣。

“空静幽默”者,言空虚寂静而幽默也。

(《楚辞新诂》)

汤炳正:此句与下文乱曰“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同一意境。(《楚辞今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