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突骨折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骨科疾病诊断标准》第62页(1589字)

齿状突骨折是高位颈椎损伤的代表性骨折,20世纪初期齿状突骨折被认为几乎全是致命的,但随着院前急救水平的提高,死亡率已经很低了,为4%~11%。

(一)流行病学

齿状突骨折占颈椎损伤的7%~14%,早期治疗多以保守治疗为主,因此不愈合率高达80%。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学的进步以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对于齿状突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均有了极大的提高。

(二)病因

外力使头部过度屈曲或仰伸是造成齿状突骨折的主要原因。几乎所有患者都有明确的创伤史,如高处坠落伤、车祸、摔伤等。

(三)病理生理

齿状突骨折的产生是由多种合力所造成,来自翼状韧带和齿突尖韧带的牵拉是造成齿突尖骨折的撕脱力,侧方加载易造成Ⅱ型齿状突骨折,屈曲易造成Ⅲ型齿状突骨折。由于齿状突的解剖位置特殊,当头后伸或受向后的作用力时常造成齿状突骨折向后的移位,当头屈曲或受来自头颅自后向前的作用力时,骨折的齿状突受其后方横韧带的作用向前移位。

(四)分型

Anderson将齿状突骨折分为三型。

Ⅰ型:骨折仅涉及齿突尖部,很少见。

Ⅱ型:骨折的骨折线经过齿状突的颈部,占全部齿状突骨折病例的2/3。

Ⅲ型:骨折发生于齿状突基底部并进入枢椎体,占齿突骨折病例的1/3。

(五)检查

颈椎侧位和开口位X线片作为常规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齿状突的骨折。对于无明显移位的患者,颈椎侧位和开口位X线片有时无明确异常发现,CT和CT三维重建是确诊的方法。对于有脑干或脊髓损伤的患者MRI可以清楚地显示脑干和脊髓损伤和受压的情况。

(六)临床表现

头颈部损伤后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约25%的患者有神经损伤,一般能够运送到医院的患者,神经损伤症状多数较轻。这是由于齿状突所对应的部位是脊髓的呼吸及心跳中枢,如果神经损伤较重,往往会在事故发生的当时死亡。应当注意的是多发伤及神志不清的患者,检查一定要仔细,以免漏诊。

(七)诊断标准

当骨折出现移位时,单纯X线侧位片可以很容易的诊断出来。如果移位不明显,在开口位的X线片上可以通过齿状突和椎体的基底部间边缘不整的骨折线来进行辅助判断。另外,如果出血聚集在C2椎体前方,可以出现椎前软组织间隙增宽,不论年龄一般应该在7mm以下,正常平均3.5mm。齿状突骨折容易漏诊也容易误诊。在无移位的齿状突基底部骨折,侧位片上骨折线与寰枢侧块重叠,容易被忽略;开口位片上骨折线常与颅底的影像重叠而漏诊。上述两种影像特征在没有骨折的病例又容易导致误诊。

在颈椎侧位X线片、MRI和枢椎中矢面CT重建影像上,都可以见到发育过程中遗留的软骨结合(synchondrosis)残迹,易被误认为是骨折线。对于枢椎齿状突无移位骨折,精细扫描CT矢状面及额状面重建或三维重建的影像很有诊断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