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憩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106页(1988字)

消化道憩室(diverticulum)是消化道的局部囊样膨出,有真性(全层膨出)和假性(仅有黏膜和黏膜下层膨出)两种,绝大多数憩室向消化道腔外膨出,极少数向腔内膨出,称腔内憩室。多个憩室同时存在称为憩室病(diverticulosis),本病见于全消化道,以结肠最为常见、十二指肠次之,胃憩室最少见。有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症状性憩室病或憩室性疾病需要治疗。

(一)流行病学

胃十二指肠憩室的确切发病率难以统计,胃憩室常规胃肠钡餐检查的发现率为0.043%~0.1%。绝大多数为单发。直径2~4cm,最大10cm。其中75%位于胃后壁贲门附近小弯侧,食管胃连接点下2~3cm以内。胃憩室多见于30~6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占56%~68%)。

十二指肠憩室是小肠憩室中最多见的,人群中发生率2%~22%。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50~60岁为多见。腔外憩室较腔内憩室多见。憩室可位于十二指肠任何部位,但以降部最多。66%~95%发生于十二指肠内侧,与胆总管开口处2.5cm范围内,亦称为乏特壶腹周围憩室,与该处有胰胆管、血管通过且肌层较薄弱有关。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局部胃肠壁纵行肌发育不良。由于溃疡或肿瘤病变造成局部胃肠壁薄弱所致。

胃憩室多见于食管胃连接点下2~3cm以内。这是由于流经该处的食物压力较大,如局部胃壁纵行肌发育不良形成的憩室。其次发生于幽门区,是由于溃疡或肿瘤病变造成局部胃壁薄弱所致。胃体胃底部较少见,多为胃外疾病引起的牵拉性真憩室。大多患者无症状,少数主诉饭后或平卧时有间歇性上腹部饱胀或下胸部疼痛,伴恶心、呕吐、烧心感,与食物在憩室内的滞留有关。常见并发症为出血。

十二指肠憩室降部最多。66%~95%为乏特壶腹周围憩室,与该处有胰胆管、血管通过且肌层较薄弱有关。位于十二指肠球部的大多为假性憩室,由于球部溃疡痊愈后瘢痕收缩及局部肠壁变弱所致,少数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同时有胃、空肠、乙状结肠憩室。

(三)病理生理

局部胃肠壁纵行肌发育不良,局部胃壁薄弱向外凸出形成袋状。

(四)分类

1.真性憩室 为先天的局部胃十二指肠壁纵行肌发育不良而形成的憩室。

2.假性憩室 多为溃疡痊愈后瘢痕收缩所形成的憩室。

(五)临床表现

胃十二指肠憩室绝大多数患者无症状,约10%患者主诉上腹胀痛不适,伴恶心嗳气,饱食后加重,并发炎症或溃疡时,症状较重或持久,憩室部位可有压痛。乏特壶腹周围憩室约有27%伴发胆石症,亦可引起胆总管梗阻、胆管炎、复发性胰腺炎。其他并发症为出血与穿孔,均不常见。出血可由于憩室黏膜糜烂或血管发育不良所致,也可因穿透附近的肠系膜血管引起。穿孔可至门静脉、胆管或胰腺,引起脓肿。十二指肠腔内憩室可并发部分或完全性十二指肠梗阻,引起饭后上腹饱胀绞痛,呕吐后缓解。

(六)检查

1.X线钡餐检查 可见胃十二指肠黏膜皱襞经憩室颈部进入憩室内,据此特征可与溃疡相鉴别。憩室的诊断依赖于X线钡餐检查,如检查未发现憩室而出现下列情况时需重复钡餐检查:①1小时以上尚有钡剂滞留;②腔内有不规则图像。

2.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不易发现憩室,可能与憩室颈较窄,颈口难以充分张开有关,但对腔内憩室的诊断有意义。

(七)诊断

憩室的诊断依赖于X线钡餐检查,必要时可行低张及反复钡餐检查。

(八)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大多腹部疼痛有节律性、规律性,内镜及X线检查比较好鉴别。

2.慢性胃炎 上腹胀痛不适,伴恶心嗳气等症状上相同,内镜及X线检查可以明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