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325页(1174字)
【病因】 是由于远端结肠肠壁肌间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如所致,90%以上病例,神经发育异常的肠段只限于直肠乙状结肠的远端部分。病变部的结肠处于痉挛状态,粪便通过困难,形成功能性肠梗阻。痉挛段肠管的近端,由于肠内容长期瘀积,逐渐扩张、肥厚,故可形成所谓巨结肠。新生儿期由于扩张的结肠壁薄,故可发生结肠穿孔。此外,有时可并发小肠、结肠炎。
【临床表现】 因病变范围不同,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大多数病儿在出生后不久或在婴儿期间即发生症状,主要表现是便秘和顽固性腹胀。新生儿出生后多无胎粪排出,或仅排出少量胎粪。2~3日内就出现部分性甚至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多数病例经灌肠后可排便。巨结肠病儿的顽固性便秘往往可持续数天,粪便必须灌肠方能排出,偶可自行排出。也可因发生“小肠、结肠炎”而使全身情况急剧恶化,高热,呕吐,腹泻,腹胀,大便奇臭,并迅速出现严重脱水,甚至引起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
患儿往往有贫血、消瘦、脱水、营养不良、发育欠佳。腹部多有腹胀,注意观察,可见肠型和蠕动波,有时可摸到胀大的结肠和粪块,听诊肠鸣音常亢进,肛门指诊直肠空虚(短段型除外),且手指退出时往往有大便和气体喷出。
【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结合肛诊及肛管灌肠,可初步诊断。X线钡灌肠检查,可发现远端结肠痉挛肠段的长度,扩张肠段的程度,并可见结肠蠕动情况。灌肠后患儿仍不能自行排便,24小时后复查,结肠内仍有钡剂存留,即可确定。对疑难病例,可于手术中在直肠下段作肌层组织病理检查,若发现神经节细胞缺如,则诊断即可确立。
【预防】 尚无预防方法。
【治疗】 应根据可能和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疗方案。可定期用生理盐水冲洗灌肠,服缓泻药,也可配合中药、针灸等治疗。一般可用行气通下法治之:郁李仁6克、二丑6克、厚朴9克、枳壳9克。半岁以上小儿用郁李仁12克、二丑12克。
合并结肠炎时,应以温盐水冲洗灌肠,加用抗菌素,如卡那霉素、新霉素,口服或灌肠。1岁以内病儿,约有半数可因结肠炎而死亡,因此,应争取及早手术根治。
手术治疗可按具体病情决定,治疗原则是将病变结肠、直肠切除,使正常结肠与肛门吻合。目前以杜(Du ha mel)氏术式简便、可靠,可以在婴幼儿期获得根治。若痉挛肠段较短时,可作直肠后壁肌层切开术(包括内括约肌切开术)。除病儿因小肠、结肠炎不能控制外,一般应尽量避免行结肠造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