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急诊影像诊断手册》第149页(3391字)

骨折是指骨结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中断。骨折和脱位是外伤中最为常见的,两者可同时存在。临床症状明显,骨折部位常有疼痛、压痛、肿胀和畸形表现,局部活动障碍,严重时有休克等症状。

【X线诊断】

骨折的X线诊断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骨碎片移位以及骨折后愈合情况、有无并发症和后遗症等。主要X线征象有:①骨折线,由于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断裂所致X线片上主要表现为透光的裂隙,边界大多清晰而锐利,可呈直线状、锯齿状和不规则状,骨皮质和骨小梁失去连贯性,当骨折发生嵌入和压缩时,骨折区出现线形或不规则增高影。②骨小梁纹理扭曲或紊乱。③外形改变,由于骨折后断片的移位往往可引起骨的变形。④碎骨片脱落。⑤骨骺分离。⑥骨痂生长,外伤当时骨折线不明显,以后由于骨痂生长才发现骨折。⑦软组织改变,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关节囊内出血和(或)渗液引起附近脂肪垫移位等。

各部位骨折在X线上各有特点,下面就常见骨折扼要叙述之:

锁骨骨折 多见于儿童,好发在中1/3段。可为青枝或横断骨折,断端可向上重叠或成角。发生在中或内1/3交界的骨折呈内段向上,外段向下的移位。

肩胛骨骨折 关节外骨折常见于关节盂下方斜向外上方。关节内骨折常为粉碎性骨折,骨折线进入关节盂。

肱骨外科颈骨折 以外展型为多,主要为肱骨头呈外展。伸直型亦较常见,表现为骨折线呈横行,肱骨头后倾,骨折块向前成角。而内收型较少见,表现为肱骨头呈内收。

肱骨髁上骨折 指骨折发生在鹰嘴窝上下方或干骺端部位。伸直型多见,表现为骨折近端向前并有侧移位,远端向后并可有轻度旋转。屈曲型少见,表现为骨折近端向后下移位,远端向前上方移位。当骨折造成关节积液(血)时可使关节囊外脂肪移位,可呈典型的“八字胡”征。

孟氏(Montegia)骨折 即尺骨上部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以伸展型骨折较多见,表现为尺骨近侧断骨指向掌侧和桡侧,与远侧断骨及桡骨成角,桡骨头向前外方脱位。屈曲型骨折表现为尺骨近侧断骨指向背侧成角,桡骨头向后外方脱位。

桡骨远端骨折 以伸展型即柯雷氏骨折常见,多见于成人,表现为桡骨远端2~3cm以内处骨折,远侧断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两断端向背侧成角畸形,常合并尺桡骨远端关节脱位以及尺骨茎突骨折。在儿童则为骨骺分离。屈曲型骨折较少见,远侧断端骨块移位与柯雷氏骨折相反,亦称史密斯(Smith)骨折。

腕骨骨折 以舟状骨多见,常发生在腰部,其次为结节部。

股骨颈骨折 骨折部位可分为头下部、中央部和基底部,前两种为关节囊内骨折,后者为关节囊外骨折,骨折线形态多为斜行或横断。可分为外展型,即骨折线与水平线形成的角度小于45°,多为嵌入型骨折。内收型较多见,骨折线与水平线形成的角度大于50°。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折线的形态多数自大粗隆斜行向内下至小粗隆,少数可呈横断或自小粗隆向外下斜行的骨折。

股骨髁上或髁间骨折 屈曲型多见,为横断或斜行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伸直型少见,其骨折远端移位方向与屈曲型相反。髁间骨折常表现为两股骨髁之间的“T”或“Y”型骨折。

髌骨骨折 多为横行骨折,骨折易移位。

胫骨平台骨折 可表现为病侧的塌陷。轻微的骨折呈骨小梁的中断、模糊不清或相错和两侧平台关节面不平衡现象,也可为粉碎性骨折。

踝部骨折 踝部强烈的外旋、外翻和内翻暴力作用下发生内、外踝骨折,部分见于垂直暴力作用下胫骨下端前缘或后缘骨折。骨折形态常为斜行、螺旋形、撕脱或粉碎性骨折。有的骨折线可通过关节面或并发踝关节半脱位。

足骨骨折 跟骨骨折多见于跟骨体部压缩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常为横行、碎裂或撕脱性骨折。楔骨、骰骨常为纵向暴力挤压所致骨折。距骨骨折常位于距骨颈部附近,可影响距骨上下关节面。另外,距骨后方突起可发生撕脱骨折。跖趾骨骨折可为横断、斜行、纵行或粉碎性骨折。

骨盆骨折 骨盆环骨折指骨折线贯穿骨盆环状结构,使骨盆环中断。可分为单发或多发,前者指骨盆环仅有一处骨折,骨折端移位不明显,常见有耻骨支骨折,耻骨联合分离,髂骨骨折,髋臼骨折和单侧骶骼关节半脱位伴小片骨折,并常有移位,后者常见有双侧耻骨支骨折,耻骨支骨折伴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伴髂骨骨折和耻骨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环外孤立性骨折可见于髂前上棘、髂前下棘、髂骨翼、坐骨水平支、耻骨下支等,骨折线为横形或斜形,撕脱骨折可移位。

软骨骨折 以儿童多见,成人较少,主要是关节内骨折,一般为关节延伸至关节内。单纯关节内骨折急性期X线平片显示困难,但慢性期易导致骨关节肥大畸形,表现为关节面不平、关节软骨钙化、骨质增生、韧带骨化及关节增大改变。

【CT诊断】

线形骨折显示为骨皮质断裂的密度减低影。边界锐利,可伴有骨小梁的扭曲和紊乱。骨外形正常或成角、错位、分离和重叠等。嵌入或压缩性骨折,CT显示线状或带状高密度区域。CT能清楚地显示碎骨片。软组织水肿表现为肌肉肿胀,密度正常或略低。局部血肿表现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高密度区。关节附近的骨折致关节囊内出血,可显示关节囊肿胀,关节囊内密度增高。

【MRI诊断】

松质骨的线形骨折,T1和T2加权像上均显示线状低信号区。骨折后骨髓内的创伤性水肿、出血或渗血性改变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骨折周围边界模糊更低信号区,在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增强。不定型松质骨骨折,T1加权像上为地图状低信号区,在T2加权像上病变呈高信号。MRI不能反映皮质骨骨内骨折线,当骨折端分离时,可见到低信号骨皮质内有条形或不规则中等信号或高信号改变为出血所致。

当伴有骨周围软组织挫伤出血和肌肉撕裂时,MRI表现为低信号的肌肉内有斑点状的高信号区,肌肉肿胀,肌间脂肪条消失或减弱,近关节时可见关节内积液。

骨挫伤时,MRI的T1加权像上挫伤区呈模糊不清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不规则的高信号,短期随访可消失。

脱位型软骨骨折时,MRI能清楚地显示低信号的软骨游离体。嵌入型者,MRI可显示软骨的断裂,为低信号的软骨中有高信号充填,软骨下骨松质内也可显示低信号区及水肿出血的改变。

【鉴别诊断】

在X线片上骨折线需与骨骼正常的结构和局部解剖变异相鉴别,如骨营养血管沟和子骨,因此必须熟悉骨骼正常X线表现和解剖变异,密切结合临床,必要时和健侧比较。

营养血管沟常见于长骨骨干的中段,呈透光细条,斜行贯穿于皮质的一侧,没有骨折线清晰和锐利,只限于某一投照方向显示。

子骨由胚胎期异位的软骨小结节发育形成,其形态和数目变异较大,易误诊为小片碎骨,典型子骨呈圆形和新月形,边缘锐利光整,多见于手、足部位。

上一篇:脱位 下一篇: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