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学基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美容医学临床手册》第217页(1109字)

颜色作为科学是2400年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的,经历了古典色彩理论-近代色彩理论-现代色彩理论的发展过程。

【颜色的分类】

颜色按其是否有色彩,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两大类。

1.彩色

指黑白系列以外的各种颜色,具有3种特征。

(1)明度(value),又称明亮度,彩色表面的光反射率愈高,明度则愈高,人眼看上去越感明亮。在可见光线中,黄色明度最高,蓝紫色明度最低,红、绿色中等。

(2)色相(hue),又称色调,不同波长光谱的辐射在视觉上表现为各种色别,它是彩色彼此相互区分的基本特征,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

(3)彩度(chroma),又称饱和度,指彩色的纯洁性,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是最饱和的彩色。彩度高低决定于物体表面反射光谱辐射的选择程度。

2.非彩色

指白色、黑色及黑白之间各种深浅的灰色。非彩色不具备色相和彩度的特征,只有明度上的差别。

【颜色匹配】

是指将两种颜色调节到视觉上相同或相等的方法,如强调人工义齿的颜色尽量与天然牙颜色相近或相同,就涉及颜色匹配的许多学问。临床上多通过加法混色,或减法混色,以改变颜色的明度、色相和彩度这三种特征,达到匹配的要求。

1.互补色

混合后能产生白色或灰色的两种颜色为互补色,如红与绿、蓝与黄等。对变色牙行烤瓷修复时,利用互补色原理,使患牙成为中性的灰色,可避免使用遮色剂,从而保证修复体的半透明度,使修复后的患牙逼真美观。

2.混合色

两种非互补色混合后得到的颜色,即混合色。这两种颜色量的比例,决定了混合色的色相;两色在“色环”上的距离,决定其彩度(成正比);两色明度之和,又决定了混合色的明度。根据这一原理,在瓷面修复体制作中,我们可以调制成各种其他颜色,以满足临床需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