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皮肤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美容医学临床手册》第375页(6332字)

鳞病(ichthyosis)

【病因病机】

鱼鳞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皮肤病,遗传方式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也可性联遗传。

【临床表现】

依据不同的鱼鳞病其遗传方式、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改变不一可分为若干型,现将常见的4型介绍如下。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型鱼鳞病

(1)出生时症状不显着,几个月或1岁后方发病。男女均可患病,进入青春期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2)皮损为干燥性、淡褐色至深褐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紧附于皮肤上,边缘呈游离状。

(3)皮损好发于背部及四肢伸侧,尤其是小腿伸侧,不累及屈侧及皱褶部。但严重者可波及全身并伴掌跖角化过度、皲裂等。

(4)通常无自觉症状。

(5)病情冬重夏轻。

(6)组织病理改变包括角化过度、毛囊角栓、颗粒层变薄或缺如等。

2.性联遗传寻常型鱼鳞病

较少见。

(1)出生或婴儿早期发病。男性发病,女性为病理基因携带者。

(2)皮损呈黄褐色或棕黑色大片粗厚的鱼鳞状鳞屑。

(3)皮损腹部比背侧严重,可累及屈侧皱褶部,范围较广泛,但不侵犯掌跖。

(4)整个儿童期病变较剧,到青春期后皮损并无减少且可反而加重。

(5)有学者报告本型鱼鳞病患者缺乏类固醇硫酸酯酶。

(6)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正常或稍增厚、棘层轻度增生等。

3.板层状鱼鳞病

亦称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病。

(2)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上附大片灰棕色或灰白色鳞屑,菱形或多角形,中央附着而边缘游离,重者鳞屑厚如板状或铠甲。

(3)好发于肘窝、腘窝、颈部等处,常伴掌跖角化过度、睑外翻、臭汗症。

(4)慢性病程,至成年期鳞屑仍可存在,但红皮症随年龄增长而减轻。

(5)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角化过度、灶性角化不全、颗粒层和棘层增厚、表皮突延长、毛囊角栓等。

4.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

亦称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见。

(1)出生时即有。在发病初期数年内可反复发生水疱或大疱,以后逐渐减少乃至消失而不再发生,也有断断续续出现大疱持续至成年者。

(2)患者开始时被增厚的铠甲状灰褐色鳞屑覆盖,生后不久鳞屑脱落,留下潮红湿润的糜烂面,可有松弛性大疱,其上可再度形成鳞屑。

(3)皮损好发于四肢屈侧或皱褶部位,且这些部位皮损较重,鳞屑可呈厚片或疣状。屈侧和皱褶部位皮损可因擦烂而继发感染。

(4)组织病理改变为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细胞内水肿或网状空泡变性。

【诊断和鉴别诊断】

依据发病年龄、皮损特点易于诊断,必要时可结合组织病理诊断之,但应注意除外获得性鱼鳞病,它常是淋巴网状系统肿瘤或瘤形麻风的一种皮肤表现。

【治疗】

因系遗传性疾病,无根治及快速高效疗法。治疗应坚持较长时间。不同型的鱼鳞病对治疗反应不一,板层状和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型鱼鳞病对治疗反应较差。

(1)平时不宜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涤,以免加重皮肤干裂。

(2)全身用药:

①口服维生素A 7.5万~15万u/d,维生素E 150~300mg/d。

②维甲酸0.5~1mg/(kg·d)。

③板层状和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型鱼鳞病还可试用氨甲喋呤。

(3)外用药。包括润滑剂、角质松解剂等,如10%~20%的尿素霜或软膏、5%的水杨酸软膏、5%的乳酸软膏、0.05%~0.1%的维甲酸霜或软膏、40%的丙二醇水溶液等。

(4)盐水浴也有利于本病。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包括咖啡斑、皮肤神经纤维瘤、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肿瘤在内的神经皮肤症候群,由于全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增生所引起的各种肿瘤包括错构瘤,可累及脑、眼、皮肤、骨、胃、肠等器官,本病是由畸变显性基因引起的,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病因病机】

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有不同外显率,由于全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增生所引起的各种肿瘤包括错构瘤,可累及多种脏器系统,临床上除了皮肤纤维瘤和咖啡斑外,尚可有癫痫、进行性单眼视觉丧失、下胸段脊椎后侧突畸形、病理性骨折、假关节、胃肠道出血,甚至截瘫等复杂的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可分为皮肤和皮肤外表现,典型表现为咖啡斑、腋窝雀斑、皮肤和神经肿瘤。

1.皮肤表现

(1)咖啡斑。多自幼发生,至9岁左右已大部分出现,为形状、大小不一的边界清楚的棕褐色斑,该斑弥散性分布,不对称,以非暴露区为多,一般认为有6块以上直径大于1.5cm的咖啡斑,有诊断价值。正常人可偶见咖啡斑,但数目很少超过2个。

(2)腋窝雀斑。约20%的患者在腋窝及会阴部有雀斑样色素性斑点。

(3)神经纤维瘤。系位于皮肤的软的淡红色瘤,有蒂或无蒂,数目不一,大小各异,多散布于躯干,触之如疝囊样,有中空感,肿瘤多于学龄期或青春期开始出现、增多或增大。一般无自觉症状,极少数轻型病例可仅见咖啡斑而不发生皮肤纤维瘤。

(4)橡皮病样多发性神经纤维瘤(elephantiasis neuromatosa)。又叫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是神经干及其分支的弥漫性神经纤维瘤,肿瘤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因过度增生而出现皱褶和松垂,致局部出现弥漫性肿大似橡皮肿样畸形,多在儿童期开始,逐渐增大,可有疼痛。

(5)其他的皮肤表现可有贫血痣、巨大毛痣、骶部多毛等,可并发血管瘤、脂肪瘤等肿瘤,也可伴发口腔损害如黏膜乳头状瘤、巨舌症等。

2.皮肤外症状

患者一般体格发育差,皮肤外症状因肿瘤发生部位不同可有多种多样表现。较常见的有颅内肿瘤引起的癫痫、智力低下或失读症,视神经胶质瘤所致的进行性单眼视觉丧失、听神经纤维瘤引起的神经性耳聋,累及内分泌系统时可致肢端肥大症、Addison氏病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等,侵犯胃肠道则可引起腹痛、消化道出血和梗阻,侵犯脊髓时可引起截瘫或四肢瘫,累及骨骼时则可表现为脊柱侧突、假关节形成、病理性骨折。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有典型的神经纤维瘤时易于诊断,若有6块以上直径大于1.5cm的咖啡斑或腋窝雀斑则提示有本病之可能,疑有颅内肿瘤,如颅神经麻痹、脑积水、视神经萎缩、神经性耳聋等时应做进一步检查,如摄头颅X线片、脑CT扫描、脑血管造影等以明确诊断。

【治疗】

(1)一般对症治疗或无需处理,当有碍美容,肿瘤数目少,肢体的橡皮病样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影响美观妨碍活动,肿瘤增大并有疼痛而疑有恶变时,均可手术切除,但有些病例切除后仍可复发。

(2)内分泌、骨、胃肠道等受累时应到相应专科进行治疗。

(3)因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应给患者进行遗传咨询。

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

结节性硬化是以皮脂腺瘤、癫痫、智能低下三联症为特征的神经皮肤病变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此病在许多器官中均有变化,属于错构瘤样增生。

【病因病机】

本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病是一种结缔组织原发缺陷,是由于外胚层和中胚层组织增生而引起神经系统、皮肤、心脏、肾脏和其他器官的错构瘤。脑部多发性结节性硬化可致癫痫、脑积水、智力低下等,心脏受累时的横纹肌瘤可出现紫绀、心脏杂音和心电图异常,而且是患者早天的一个重要原因,肾脏的多发性错构瘤可致肾肿大,如同多发性肾囊肿并导致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特点】

本病特征为皮损、智力迟钝、癫痫三联症,但起病年龄及严重程度变异很大,有的仅有三联症之一种,有的甚至以内脏受累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也可到青春期或成年后仍呈隐性状态,但尸体解剖时病变只限于一个器官者甚少。

1.皮损

2/3的患者有皮损,多于幼年时期出现,有4种特征性皮肤损害。

(1)皮脂腺瘤。实质上是血管纤维瘤。常为癫痫发作后数年、4~7岁时开始出现,发育期增多,为针头至黄豆大小的坚实丘疹,表面光滑发亮,有光泽,呈黄色或棕红色,常伴毛细血管扩张,多无主观不适,密集对称地分布于鼻背旁、鼻翼、鼻唇沟、颏部等处,也可见于眼睑、额部等处。

(2)甲周纤维瘤。发生于甲下或甲周的光滑坚韧的肉色-红色丘疹或小结节,趾甲较指甲常见,可因受压而有痛感。见于50%的患者。

(3)鲛鱼皮斑。见于70%的患者,主要位于躯干背部,尤多见于腰骶部,是一种不规则的增厚、稍隆起的软斑块,表面毛囊口扩大。

(4)卵圆形或叶状白斑。约1~3cm长,可作为本病最早的皮肤表现,在Wood氏灯下易被发现,在抽搐的婴儿发现此形皮损为正确诊断提供了线索。

其他的皮肤损害有前额和头皮纤维瘤、牙龈纤维瘤、颈周和/或腋部带蒂的软纤维瘤、白发症、咖啡斑等。

2.癫痫

多数患者有癫痫发作史且常为本病首发症状,常起于婴儿或早年儿童期。开始表现为婴儿痉挛,以后转为癫痫的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或全身性发作。

3.智力低下

2/3的患者有智力低下直至痴呆,也可表现为行为或情绪异常。但如整个儿童期智力发育正常者,也可智力正常。智力低下患者几乎全伴有癫痫发作。

4.其他损害

约1/3的患者有眼损害,由神经胶质细胞与纤维组织混合构成的视网膜晶体瘤为最常见,患者可有盲点或黑内障,偶可致失明。几乎近一半患者可伴骨损害,如指趾骨假囊肿,肋骨、骨盆、掌、跖骨皮质不规则增厚等。其他系统的损害有心横纹肌肌瘤、肾错构瘤、肺的间质性纤维化或纤维平滑肌瘤病伴囊性变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典型者诊断不难,但早期及不完全型即仅有三联症之一者较难诊断,此时除注意皮脂腺瘤外,阳性家族史、叶状白斑、鲛鱼皮斑、甲周纤维瘤的存在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并应做眼检查、头颅或骨骼X线摄片、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以进一步证实或排除其他内脏器官的错构瘤的存在,婴儿痉挛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无效也应疑为本病。

皮脂腺瘤应与痤疮、毛发上皮瘤等相鉴别,痤疮有黑头粉刺、丘脓疱疹或小脓疱,除面部外胸背部可有类似皮损。毛发上皮瘤为坚韧的皮色丘疹,位置亦在鼻或鼻唇沟旁,病理切片有助于鉴别。

【治疗】

(1)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癫痫发作。

(2)面部皮脂腺瘤可用局部电灼和磨削术治疗以达到美容效果。

(3)颅内肿瘤、眼、骨、心、肺、肾损害,应看相应专科。

(4)本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性疾病,对患者应做遗传学咨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