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条件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肉类工业手册》第260页(1792字)
肉制品的加热速度直接影响制品的发色和组织状态等品质指标。因此,掌握加热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1.肉的热容
猪肉、牛肉、香肠的热容为0.021、0.031、0.008J/K,比水的0.006J/K高,也属于传热不良导体。如大块肉煮沸0.5h,其中心温度只能达到55℃;煮沸几小时亦只能达到77~80℃。
2.加热速度计算
测定肉制品的加热时间,一种方法是用穿插式中心温度计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最后得出准确的加热时间;还有一种方法是将热敏电阻或热电偶插入被测制品中心,将热变化转换成电变化进行自动记录。研究人员列出了一个计算公式,将半径为r的圆柱状制品加热前的温度设为θ0,在θe的热水中加热时,如果将加热制品的中心温度设为θc,那么,(θe-θ0)/(θe-θc)就是Kt/a2的系数。t表示加热时间,K表示温度传导度,如果热导率、比热容、密度分别用λ、c、ρ表示,则产生了如下关系:
K为0.10~0.07cm2/min。有人做过试验,半径为2cm,加热前温度为23.3℃的香肠,用90℃加热后,按K=0.1cm2/min计算,每5min的实际测定值和计算值都是一样的。
3.各种因素对热传导速度的影响
日本学者桥本等人通过用热电偶测定中心温度,考察了各种因子对热传导速度的影响。香肠的脂肪含量每增加10%,由于脂肪的热传导率差,热传导速度就会放慢。同样,添加3%、6%的淀粉,也出现了淀粉添加越多,热传导速度越慢的现象。后者可能是由于在淀粉糊化时需要较多的糊化热造成的。但即使将加热时中心温度的变化图描在单对数坐标纸上,也发现不了异常的挠曲点,因此可以认为是热传导率的问题。蒸煮前的香肠温度高,就会较快地达到某一温度。但是香肠在冻结时,需要很多热量促其解冻,所以在解冻时要使温度缓缓上升,在解冻后,以与非冻结肉的同样速度加热,直接蒸煮冻结的香肠,接近表面的部分就会受热过度,因此要加以避免。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在0℃以上的冷藏库内解冻,待解冻后再加热。以斩拌表示的细切程度,不会给热传导速度带来差别。但是,像无声斩拌机和胶体磨那样,细切方法完全不同,另一方面若再有大量气泡混入(使用胶体磨时),热传导速度就会变得缓慢,膨胀度也会增大。
4.加热程度的确定
制定加热程度,一般是一边测量制品的中心温度,一边进行试验性加热,并记录结果,最终做出判定。要求中心温度达到63℃后继续加热30min。从安全问题考虑,在制定标准时一般是留有余地的。若要提高制品的保存性,还要延长一定的时间。
从制品质量考虑,肉制品的加热工序,应尽可能在低温短时内完成,以避免肉蛋白完全变性和凝固。另一方面,从保存性考虑,当然应该以杀死病原菌为目的,尽可能高温长时间加热,减少残留细菌数量。但是,无论加热时间多长,只要温度低于80℃,就不可能杀死芽孢细菌。
因此,确定肉制品加热程度应考虑以下几点:①测量中心温度,保证63℃、30min以上的加热,并认定病原菌已被杀死;②确认不存在质量问题;③计算细菌数(一般细菌在1000个/g以下时,添加保存剂,在冷藏条件下是完全具有保存性的);④做冷藏、室温或恒温器中的保存试验。
在确定加热程度时,除要考虑加热前后细菌数和微生物变化情况外,也可用肉中普遍存在的酶的失活来判断加热程度,如磷酸酶,应根据酶失活来确认蛋白质完全热变性。
当然,受到这些酶活性的加热影响,只不过是肉的加热变化之一。所以今后只有综合研究细菌数量和微生物变化、肉流变学的测定方法和开展感官检查,才能判定加热的大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