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普及出版社《老年眼病医疗保健手册》第50页(1564字)
凡是因外伤、代谢异常、辐射、中毒、遗传、免疫、局部营养障碍等因素引起晶体囊膜破坏,使其渗透性增加,导致晶体代谢紊乱,使晶体发生变性,形成混浊,均称白内障。老年人最常见的就是老年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及后发性白内障。
一、老年性白内障
(1)病因:老年性白内障是目前老年眼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可能与①由于代谢缓慢而发生的生理性老化;②局部或全身的营养不良;③红外线、紫外线等的辐射损伤;④全身代谢及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无痛性进行性双眼视力下降。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初期白内障可不影响视力,偶尔在体格检查时发现。但如果是后囊性白内障,早期就影响视力,在强光下视力则更差。当晶体进一步混浊,视力也随之下降,同时可出现视物有重影,眼前有黑影,部分病人产生近视,可突然摘掉老花镜。随着晶状体的膨胀,前房变浅,眼压升高,可继发青光眼(伴头疼、呕吐)。老年性白内障分四期,即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
(3)治疗:药物治疗,加强晶状体的代谢和营养,早期可选用法可林、白可明、安肽碘、牛磺酸眼药水等,但效果不确切。大量服用维生素C,可参与晶体蛋白氧化过程,延缓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此外可口服障眼明、磁珠丸、石斛夜光丸等。视力在0.2以下、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者,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是快速、有效且较普及的方法。
二、并发性白内障
(1)病因:全身病或眼内病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营养代谢的改变,直接影响到晶状体的代谢而导致并发性白内障。全身病(如久治不愈的传染病、恶性贫血、肾炎、长期饥饿)可引起营养不良,造成晶状体混浊和低血钙白内障。眼内病如慢性复发性色素膜炎、视网膜脱离、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2)治疗:首先治疗全身病及局部眼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可考虑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三、糖尿病性白内障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并发性白内障的一种,但由于其发病率高,所以单独列出。
(1)病因:由于内分泌障碍,引起机体糖代谢紊乱,血糖升高,也使晶状体的糖分聚集,晶状体肿胀,成为晶体性近视,逐渐使晶状体混浊而造成白内障。
(2)临床表现:一般双眼发病,发展迅速,可在数周内发展为成熟白内障。开始晶状体前囊下皮质中出现小泡、裂隙或致密点状混浊,由于吸收水分,皮质肿胀、泡及裂隙增加,并出现片状混浊。
(3)治疗:对影响视力者,控制血糖后可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同时应注意观察和治疗视网膜病变。
四、后发性白内障
(1)病因:白内障手术时,由于残留晶状体前囊下上皮细胞及前葡萄膜细胞向后囊膜迁移,生长成纤维细胞。术后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色素膜反应及免疫作用,均可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直接影响视力。由于现代白内障显微手术的进展,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2)治疗:首选YAG激光击穿术,也可手术切开剪除后囊膜。